許子煊:加爾文的靈修觀 |
![]() |
![]() |
![]() |
作者是 Publisher |
週二, 13 二月 2018 16:57 |
加爾文的靈修觀 推介人:郭鴻標博士
作者:許子煊
I. 引言一、 歷史背景屬靈人是有基督的心,領悟聖靈的啟迪,能看透萬事,連神深奧的事也能參透。所以,屬靈人不會是不食人間煙火,與世俗二分的基督徒,而是順從聖靈的指引,在俗世中實踐真道,成為見證主耶穌的基督徒。[1] 在早期教會歷史,主要有沙漠教父和東方教會的靈修傳統方法,沙漠教父靈修採取遠離社群,獨處修道。東方教會傳統將教條、靈性和倫理結連,不會把理性的神學與以感性為主的默觀分開。自東、西方教會分裂之後,西方教會開始推動修道運動,在修院裡,進行神學與靈修並重的群體修道。直至中世紀,神學研究由修院轉移到大學,進入經院哲學時期,神學訓練越來越注重理性發展。以感性為主線的靈修操練,只能走往個人內在化的路,逐漸趨向神秘主義靈修發展。[2]
加爾文(1509 - 1564)不但受到中世紀晩期,天主教靈修傳統的影響,他更是天主教改革時期,第二代的基督教神學家。[3] 因此,他可以從宗教改革前輩的大量著作中,以馬丁路德(1483 - 1546)為首的改革先驅,和初期教會教父文獻,[4] 再作深入鑽研,成為更正教的神學泰斗。在那宗教改革年代,適逢印刷術開始普及,惠及平民,助長宗教改革。[5] 加爾文修讀法律及熟識人文主義,[6] 有助他把基督教信仰核心清楚地表達出來,他深信神的話語對基督徒非常重要,以畢生努力寫了不少講章、譯經書、書信及舉世聞名的《基督教要義》,幫助人明白聖經。[7] 關於加爾文生平和心路歷程,留下來的記錄不多,但從他的大量遺作中,特別是他所寫的《基督徒生活》[8],有助後世探討他的靈修觀。[9]
二、 寫作目的中世紀流行的靈修觀,大部分充滿迷信和無知,缺乏聖經基礎。[10] 加爾文的靈修觀高舉聖經導引,因為神的話語和聖靈的感動是世人認識神的不二法門。聖靈在人的心裡動工,使人承認理性的限制,心被神的愛感動,認罪悔改,接受基督的救恩。他的靈修觀不單強調個人的敬虔和謙卑,亦要求在生活中,特別在社群中,實踐聖道。[11]
加爾文的靈修觀可以從他的重要神學巨著《基督教要義》卷三部分中研讀,特別是<聖言督責>、<捨已的生命>、<捨己背十架>、<默念來生>、<善用今生>等文章。加爾文的神學思想,包括靈修觀都是以聖經為骨幹,著重成聖的敬虔生活,以榮耀神為人生目標。因此,他的靈修觀與他重視的「敬虔」和「與基督聯合」有密切的關係。[12] 經過五百年的宗教改革之後,本文探討加爾文的靈修觀,對香港華人基督徒和福音派教會有何影響?
II. 靈修觀主要特點一、 與主聯合與基督聯合覆蓋著整個加爾文靈修觀。神是一切美善之源,創世的時候,神將祂的形象賜給人,為了受造的人可以分享祂的美善、與祂聯合。[13] 當人因犯罪墮落,虧損了神的形象,神賜下獨生子,差遣聖靈,使人在基督裡與天父復和,並且得新生命與基督聯合。救恩的果效,修復了受虧損的神的形象,回復始祖犯罪墮落之前,與神和好的光景。[14]
稱義是靈修的入門,當人接受主耶穌成為個人救主之後,蒙主救贖,他的過犯罪惡被神赦免,被神稱義,聖靈進入人心裡動工,修復神的形象,恢復神的榮耀。基督徒的生命素質、品格和自我形象,都會被聖靈不斷重整和提昇,越來越有主耶穌的樣式,達到與基督聯合的生命素質。[15] 因此,這個新造的人常在基督裡,基督亦常在這人的新生命中。[16]
在成聖的路途中,基督徒務要成為主耶穌的見證人,行事為人都要以榮耀神為目標。與主聯合是基督徒應有的修養。[17] 加爾文對神人聯合的槪念、著重基督徒的整個生命與神聯合,回復創世時應有的生命秩序。基督徒在生活上謹守遵行聖經的教導,操練屬靈紀律,包括捨已的生命、背十架、默念來生和善用今生的人生旅途,都須要聖靈的臨在,才能達致與基督聯合的境界。[18]
二、 聖道指引加爾文靈修觀中與基督聯合的途徑,是聖靈透過神的話來作工。[19] 聖經都是神所默示的,其權威不在於字句,乃是從神而來的,若非聖靈光照,無人能明白聖經中的啟示。在講壇上,惟有聖靈使證道具有權威,讓聽道的會眾能夠明白。[20] 神的主權應當在基督徒生活上彰顯,基督徒要以聖潔的生活印證神的臨在,熟稔聖經才能明白神的律例典章,避免陷入迷惑。[21] 基督徒的一生,要察驗神的心意,順著聖靈的帶領去行。若要如此行,不能没有神的話語去作指引。[22] 加爾文的靈修觀與他的神學一致,都是強調以聖經為準則。没有對神有正確認識,就不可能對人有正確的了解。[23]
基督徒要在言行上,與聖經的教導一致,謹守遵行聖經的教導,才能顯出與神有密切的關係。因此,基督徒要查考聖經,學習真道來提昇靈命,讓聖靈透過神的話語,逐漸修補在內心深處已受虧損的神的形象。[24] 所以,聖經是基督徒生活的指南;基督徒的理性、思想和行為,應由聖經中的誡律來衡量。生命之道並不是單靠宣講和聆聽,也不是憑理性和記憶力就能夠得著,乃是要讓聖靈透過神的話語,進入基督徒的內心深處,將迷惑人的私慾除去,才能與基督結連。[25] 三、 信心祈禱祈禱是神與人的交通,基督徒將自己的心意,例如:渴求、喜樂、嘆息向神傾吐,等候神的回應。[26] 呼求神是人得平安的一種方法,誠心的禱告發自個人的需求,和對神的應許有多少信心。[27] 基督徒的祈禱必須要放下自我,謙卑在神的主權下,是屬靈操練的核心。祈禱內容應當以聖經為基礎,以默想聖經為主。[28] 加爾文在《詩篇註釋》中,指出〈詩篇〉是「靈魂的全面解剖」,聖靈把人生命中的情緒和感受反映出來。[29] 詩人坦誠地向神傾心吐意,絶不掩飾個人的軟弱與惡習,都是為了乞求神施予寬恕和安慰,持守真道,堅持到底。全世界就像一面鏡子,讓人去默想看不見的神。[30] 祈禱與默想就是對神活出信心的順服行為,求神賜予祂曾應許的恩惠。[31] 信心觸發信神的人禱告、默想神和祈求神的心意,早日在地上成就。因此,基督徒的靈命與信心都會一同增長,與神的關係更鞏固,愛主更深。[32]
四、 捨己生命因始祖犯罪,虧損了神的形象,導致人的靈魂和肉體都受到罪的捆綁,不斷受罪的引誘,這種敵擋神的罪性,不斷蠶食人原先擁有的神的形象,漸漸地在人的心思、意志和感性上,都產生抗拒神的行為。人是受造物,智能與創造主無可比擬,不會完全明白神的心意,故要捨棄自己的意願,依靠聖靈的導引,才能遵主意行。[33] 其次是要捨棄身外物;若不捨棄世界,就會被世界吸引,不將世上萬事視作糞土,便會貪愛世界,神與瑪門,兩者不可兼得,或同時存在基督徒的心裡。[34] 要摒除一切對財富、權力、人情、野心、和屬世的榮譽等慾念,願意將生活上的一切交給神掌管。[35] 只追求討神喜悅的事,思想或言行都是為了榮耀神為本。[36] 因此,除了神所賜的福樂之外,不可消滅聖靈的感動,應當遵從神的召命,避免各種邪惡敗壞的行為,只可向神求福,順服祂的指示和帶領。不會把一切利益歸功於自己的勤勞和運氣,只會承認神是施恩的唯一源頭。[37]
當人的自我被提昇,對其他人,甚至神都會產生憎恨。基督徒要放下自我所產生的愛惡,不再被邪情私慾誘惑,藉著謹守遵行神的話語,審視自我的內心,願意順服神的主權和接受聖靈的帶領,不再貪愛世界,克服自私的我,用愛心去事奉神和服侍人。[38] 捨己的對象,主要是為了愛神,其次是為了愛人。如果基督徒不去履行愛的責任,就不能實踐真正的克己,這愛的行動要發自內心的熱誠。除了和藹可親之外,還要有惻隱之心。[39] 應優先尋求別人的好處,甘願放棄自己的權益,把神所賜予的東西作合理的分配。神要求基督徒愛鄰舍,不在乎那些鄰舍是否應得,因為他們裡面,不論善惡都有受損了的神的形象。[40]
五、 背負十架主耶穌捨己,甘願受苦,在十字架上的犧牲,是基督徒效法的榜樣。基督徒背負十字架的時候,要堅心依靠主。為主受苦的時候,是跟隨主的腳踪,在苦難中與主一同受苦。背負十字架所帶來的苦楚,有助人學習放下自我,治死私慾。[41] 每個人都要背起自己的十字架,不要害怕面對艱苦、勞累、失意等的人生挑戰。這些苦難約制了人的自大,顯露出人的薄弱意志。但聖靈會督促基督徒,學習以謙卑的心倚靠神,領受神的恩典,掙脫肉體中令人敗壞的驕傲,經歷與神聯合的能力與安慰,得著從神而來的保障。[42]
基督因經歷苦難顯出祂的順服,凡屬神的兒女,都當效法主耶穌的模樣。當基督徒在困境中,以能與基督的苦難有份,和與祂一同受苦為榮光的職事,這對基督徒實在是一大安慰。為了脫離諸般的罪惡,進入天國的榮耀,就必須經歷許多的艱難。基督徒既然效發祂的死,也必分享祂復活的榮耀。[43] 十字架教導基督徒順服與忍耐,使基督徒謙卑,完全信靠神的大能。讓基督徒知道祂的應許是信實可靠,盼望得以更堅固。[44] 當飽受憂患的時候,視這些不幸都是神容許的,就當順從,內心仍能欣然忍受,以神所賜的安慰為滿足,就可以顯出與基督聯合的喜樂。[45]
六、 教會培育基督徒的靈命成長,不能單顧個人的內心領受,更要委身於教會,參與群體性的操練,與弟兄姊妹彼此扶持,一起成長。神施于人的一切恩惠,都是交托給人負責管理,受托人有責任效法基督寬大的心腸和愛心,與其他人分享。[46] 即使擁有聖靈的恩賜或個人的才幹,亦只能視個人自己為一個身體裡的其中一個肢體,不應目空一切,獨斷獨行,要與其他的肢體彼此配搭,才能共同增進整個身體的好處。[47]
在教會群體的靈修操練,包括基督徒在教會參與集體敬拜、共同領悟神的恩典、聆聽聖道的宣講、領受洗禮和聖餐。聖經的宣講和源於聖經的聖禮,包括水禮和聖餐都是教會的表徵。[48] 基督徒透過參與聖禮,可與其他肢體同心經歷與主聯合。[49] 聖禮是無形恩典的有形記號,是基督應許給予基督徒的外在印記,也是聖靈臨在的表徵。[50] 基督徒參與水禮,是受死歸入主耶穌的死,並一同埋葬,一同復活,重生得救。當基督徒領聖餐的時候,在屬靈上與基督的人性聯合。同時,聖靈也促使基督與基督徒在屬靈上聯合,而非本質上的結合。[51]
聖經是為導引屬神的子民而設,基督徒必須要閱讀聖經。所以加爾文傾力寫了不少新、舊約注譯書,和不停地更新《基督教要義》。雖然,聖經的教導經常挑戰社會的不公義和不良風氣,但聖經經文釋義仍屬於斆會,教會擁有宣講及解釋聖經的權柄。所以,基督徒應在教會裡,按正意查考聖經,在事奉和生活上,實踐真理。教會是教導基督徒明白聖經、認識神、和活出真道的神聖組織。[52]
七、 默想來世加爾文強調默想聖經,主要是避免與默觀式的靈修操練混淆,因為默觀式靈修主張遠離社群,獨自與神相通。這一種出世的傾向,與加爾文在群體中進行屬靈操練的靈修觀相違。加爾文主張藉聖靈的引導,使人的心思、理智及情感全然集中盼望來世。[53] 當基督徒靠著神的力量,放下自我的意願,甘心背負十架。來生的盼望給予基督徒的勇氣和動力,坦然無懼地在現世為基督作見證,視現世生活為進入天國光榮的準備階段。基督徒必須視今生為慈愛的神所賜的豐盛恩典,因祂把神的形象賜給人,並且供應人的生命一切所需。再者,神已經命定,基督徒必須在世上為神爭戰,雖然經歷艱難苦楚,屬神的一方,至終必然與復活的主耶穌基督一同得勝。[54]
基督徒若為堅守真道而受苦,復活的主能幫助基督徒戰勝罪惡,渡過困苦的境况,藉著對來生的盼望,在今世得到主的安慰。[55] 當基督徒默想基督的受苦、受死、復活與升天,便會對來生得榮耀有活潑的盼望,能夠激發起在現世有受苦,甚至為主而死的心志。加爾文雖然重視來世的榮耀,卻没有半點否定現世生活,基督徒要視世上萬事如糞土,不應追求世上的享樂,放縱情慾,沈迷逸樂,以致濫用神的恩典。在困境中,不要存不切實際的奢望,逃避現實的思想。反之,要接受神的帶領,履行神所交付的職責。基督徒在今生預先嘗到神的愛,好使心所盼望得到神的愛,在來生完全的顯現。[56] 加爾文這種靈修觀建基於神的命定與揀選,他相信每一個人的一生都有神的命定,因此基督徒應該以喜樂的心過活,深信神的召命,是對神的國度有益的。[57]
八、 邁步成聖基督徒稱義是唯獨信心,但真信心不會單獨存在,和没有付諸行動。[58] 加爾文清楚表明基督徒今生無法完全,即使被聖靈看顧,人亦有軟弱的時候,需要謙卑地承認,時刻都須要神的保守。除非在基督裡,基督徒才可以成聖,否則都是不義的人。[59] 愈成熟的基督徒。愈感受到自己的不足,無法自救。在加爾文的成聖觀中,一個重要的指標是要學習基督的完美人性,在聖潔的生活上要彰顯出愛心。[60]
加爾文的靈修觀重視讓聖經真理審視自我,開放心靈讓聖靈塑造。他的屬靈操練並非神秘莫測,乃是建基於聖經、教會的聖禮、生活上的紀律,追求聖靈在生命上的更新,讓聖靈臨在個人屬靈操練和教會聖禮之中,應是一種情理兼備的靈命塑造過程。
加爾文認為今生是客旅和短暫的,基督徒應該盼望來世的永恆價值。今生雖然短暫,神仍樂意施恩,創造美麗的大自然供人享用,不單為了滿足人的需要,也為了人可以快樂地享用。不過,基督徒要常常自省,不可放縱情慾,要戒絶奢華宴樂,且要隨時警醒,以免妨礙與神相交。其次是在遇到境况欠佳的日子,基督徒應當安貧樂道,以免受奢望困擾。另外,人的一切言行,都要向神交待;在尊貴的地位,不可驕傲自大。所以,基督徒不能輕視今生,也不應過分看重今生,應仰望神,默念來生。[61] 基督徒的生活中心,就是回應神的呼召,只要基督徒順從神的呼召。無論從事任何工作,不分尊貴或卑賤,凡能造福社群,對社會有貢獻,在神眼目中都是有價值和重要的。[62]
III. 對今日的影響一、 個人操練現今的個人主義高漲,如果為靈修操練建立一些固定的標準模式,是不容易被人接受的。一些不願意停留在靜態的讀經、祈禱為主要方法的基督徒,會按個人喜好和特質,尋找適切自己的靈修方法。例如:天主教的避靜退修,東正教的圖像默想,神秘主義的歸心祈禱等。[63] 加爾文靈修觀對聖、俗二分的基督徒是一個好好的提醒:一個整全的靈修操練,不應停留在書枱上、或進入內屋的私人修煉。而是要把從聖經學習得來的知識、祈禱和默想中聽到聖靈微小的呼召、捨己背起十字架,進入社區,服待社群,善用今生。如同與神同工,同心服事這世代,達到與基督聯合的境界。在這個物價高漲、紙醉金迷,流行成功神學的年代,加爾文的靈修觀對立志敬虔愛主的基督徒,是一個很大的挑戰。
二、 教會操練加爾文認為聖經宣講和施行聖禮是敎會的兩大標誌,這是基督徒在群體中的屬靈操練。[64] 教會設立聖禮,讓隨著聖禮而來的聖靈,開導基督徒的心,以真道堅固信心,水禮和聖餐見證基督徒與基督的聯合。[65] 事實上,每一個崇拜程序和禮儀都有道在其中,絶不應馬虎。[66] 但大部分教會都不重視崇拜,容許基督徒遲到早退。甚至連教會領袖和牧者也因主日事務繁多,只能在負責環節出場,相關環節結束後便匆忙離開,接著趕下一場聚會。但有多少教會給予參與敬拜的慕道者和會友合宜的敬拜守則呢?很多學習帶領敬拜的培訓班和工作坊湧現,參與敬拜事奉的基督徒也多了,教會領袖能以身作則尊重完整的崇拜嗎?在這種場景下,除了視作例行公事之外,豈能感受到在聖禮中,與基督聯合的奧秘呢?
講壇的宣講,受到現代媒體的衝擊最大,影音製作必須要高潮迭起,才能抓緊觀眾不轉台。久而久之,令人的專注力下降,基督徒也不例外,連敬拜神的時刻,也要追求個人享受和得著,忽略誰是當受敬拜的對象,令崇拜中的聖道宣講和牧者祝福,淪落為消費者市場的貨色,影響了聖靈轉化人心的作為。小教會,講員素質參差,會眾對長篇大論厭棄。大教會要增加崇拜堂數,來解決參與崇拜人數眾多的問題。都迫使講道時間減短。有心追求認識聖經真理的基督徒,惟有報讀神學院課程。
三、 社群操練加爾文靈修觀提醒基督徒是屬神的,不是屬世的,要奉神差遣進入社群。基督徒蒙神呼召,進入世界工作,為要參與救贖世界,作基督的見證人。[67] 在神眼中,只要人用愛心去服待人,整個世界都可以充滿服事神的工作機會;包括教會組織、家庭、工場和郊野。基督徒在選擇工作時,應強調工作的召命,不會視成為專業人士為最終目標,以實現神的旨意才是最高理想。[68] 因此,基督徒藉著為神工作,可以得到一份滿足和自尊,是無可比擬的。[69]
現今不少基督徒選擇工作時,首先考慮薪酬,其次是個人偏好,比較少考慮會否影響教會生活,和能否藉著工作顯出基督服事他人的愛。[70] 事實上,最多機會看到心靈需要的地方就是職場。基督徒在職場,要突破冷漠和獨善其身,在職場中發揮基督之愛,為同事開啟得救之門。自七十年代開始,各行各業的基督徒紛紛建立團契。近年來,越來越多教會機構推動職場宣教。神學院和基督教出版界,,也提供資源,支援在職場為主耶穌掙扎的基督徒。[71]
祈望這個運動能幫助基督徒放下聖俗二分的藉口;不單在教會中與弟兄姊妹真誠相交,在日常工作上,拒絕以違反聖經教導的世俗手段,玩弄辦公室政治或以不良手法營商,讓基督徒在現實生活中、找到事奉神的機會,和見證神的大能和榮耀。[72] 將加爾文的屬靈操練的意念帶入職場,鼓勵基督徒追求與基督聯合,同心拯救失喪的靈魂,在職場彼此扶持,攜手成長,榮耀歸神。
IV. 結論在屬靈操練中,神會透過基督徒去達成祂的旨意,基督徒必須有相應行動來引証自己蒙神呼召。加爾文寫的《基督徒生活》正好描述這一種狀態。他指出基督徒必須與基督聯合,才能領受神所賜予豐盛的恩惠。聖靈的臨在就是得著這些恩惠的確證,聖靈在基督徒心中動工,激發基督徒有信心支取這些恩惠,信心就是真知道神的恩典,必然臨到那些相信祂的人。這真理是建基於主耶穌的應許,聖靈將這應許向基督徒啟示和刻在基督徒的心板上。從這些描述,反映出加爾文的靈修觀含有三位一體真神的互動性。華人福音派教會強調基督是道成肉身的神,對聖靈的研習不多,加爾文對聖靈的描述,可以給予基督徒在靈命成長上適切的指引。
總而言之,靈修不是只有知識,或是學習一些如何與神獨處的方法。加爾文的靈修觀是內外兼顧,屬靈操練除了深入內心,還要覆蓋日常的工作與餘暇。靈修與基督徒生活有不可分割的關係,還必須要有愛的實踐,效法基督捨己的愛。今時今日,社會嚴重分裂,連教會也被波及,捲入政治民生政制爭執中。愛神愛人的實踐是消弭紛爭的真理。加爾文高舉聖經權威,基督徒除了有恆常固定的讀經祈禱生活之外,還要投入教會生活,關懷在社會中受不公義壓迫欺凌,或在困苦無依的弱勢社群。如果基督徒的靈修與教會生活和社會脫離,可說是可悲的誤解。
再者,加爾文關注涉及神與人,和人與人的生命交流,並與生活息息相關,令人生變得更豐盛和有意義。由於聖經中没有記載關於默觀和靜修操練的技術層面,故以聖經為靈修觀骨幹的加爾文,與帶有神秘色彩的默觀不同。[73] 再者,加爾文所重視的「與基督聯合」,從英文翻譯看,這個「聯合」的字與「學生會」或「職工會」的「會」字相同。所以,與「基督聯合」不能視為修煉成「天人合一」的境界,[74] 只是表達「聖靈的臨在」、「與神同行」或「以馬內利」的聯合狀況。
華人福音派教會的靈修觀以研讀聖經、崇拜證道、小組查經、個人靈修和個人佈道為主。但加爾文給予基督徒的靈修忠告,還包括如何以敬虔的態度活出神的形象,在日常生活中,面對人、社群和教的時候,維持與基督聯合的關係,達致整全旳屬靈操練。再者,聖經中有不少倫理教導,令加爾文的靈修觀著重基督徒的日常生活、教會生活和人際關係。靈命成長是要達到全人的操練,一個踐行真道,遵主使命的基督徒才是屬靈操練的目的。重整後的新生命,應帶著使命,奉差遣進入神所指定的地方,滿有能力地去參與服侍社群、佈道、差傳等聖工。筆者認為加爾文靈修觀,若能重新被華人教會重視和推行,可以為屬靈操練提供一個正確的方向和目標,對缺乏委身的基督徒,和所屬的華人福音派教會有莫大裨益。
參考書目加爾文著。加爾文基督教要義翻譯小組譯。《加爾文基督教要義(全2冊)》。台北:加爾文,2007。 加爾文著。陳佐人譯。《更寬廣的生命:加爾文著作文選》。台北:校園,2011。 吳國傑。《活出真道-馬丁路德與加爾文的屬靈追求》。香港:浸神,2013。 改革宗出版社編輯部編。趙中輝譯。《改教家加爾文--加爾文500周年紀念(1509-2009)》。台北:改革宗,2008。 李耀全編。《靈修與修靈:華人敎會靈修神學二十一世紀的議程》。香港:建道,2003。 林榮洪。《基督教神學發展史 (三) 改教運動前後》。香港:中神,2009。 林鴻信。《加爾文神學》。台北:禮記,1994。 侯士庭著。趙鄭簡卿譯。《靈修神學發展史》。台北:中福,1995。 郭鴻標。《朝向職場神學的建構》。香港︰德慧,2011。 郭鴻標。《歷代靈修傳統巡禮》。香港︰香港基督徒學會,2002。 麥格夫著。蔡錦圖、陳佐人等譯。《宗教改革運動思潮》。(增訂版)。香港:基道,2006。 彭順強。《二千年靈修神學歷史》。香港:天道,2005。 廖炳堂。《靈修神學: 理論與實踐》。香港:建道,2010。 鄧紹光編。《回到根源去: 福音信仰與改敎精神》。香港:基道,1999。 Bloesch, Donald G. Spirituality Old & New: Recovering Authentic Spiritual Life. Downers Grove, II: IVP Academic, 2007. Calvin John, Commentary on the Books of Psalms, Translated by James Anderson. Vol. 1, available from <https://www.ccel.org/print/calvin/calcom08/vi>. Chan, Simon. Spiritual Theology: A Systematic Study of the Christian Life. Downers Grove, II.: InterVarsity Press, 1998. Hall, David W. Tributes to John Calvin : A Celebration of His Quincentenary. Phillipsburg, N.J. : P & R Pub., 2010. Kroon, Marijn de. The Honour of God and Human Salvation: A Contribution of an Understanding of Calvin’s Theology According to His Institutes. Edinburgh; New York: T&T Clark, 2001. Lane, Anthony N.S. John Calvin : Student of the Church Fathers. Grand Rapids, Mich.: Baker Books, 1999. 67-86 McKim, Donald K., ed. Calvin and the Bible. Cambridge, U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6. Raitt, Jill ed. Christian Spirituality. 3 vols. New York: Crossroad, 1987. Schreiner, Susan E. The Theater of His Glory : Nature and the Natural Order in the Thought of John Calvin. Grand Rapids, MI : Baker Academic, 1995. Selderhuis, H. J. ed. Translated by Baron, Henry J. The Calvin Handbook. Grand Rapids, Mich.: William B. Eerdmans, 2009. Wallace, Ronald S. Calvin’s Doctrine of the Christian Life. Tyler, Texas: Geneva Divinity School Press, 1959, 1982. Zachman, Randall C. “‘Deny Yourself and Take up Your Cross’: John Calvin on the Christian Lif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ystematic theology. 11 vols. 4 no. (Oct. 2009): 466-482. [4] Anthony N.S. Lane, John Calvin : Student of the Church Fathers (Grand Rapids, Mich.: Baker Books, 1999), 86. [6] 林榮洪:《基督教神學發展史 (三) 改教運動前後》(香港:中神,2009),頁233。 [8] 參Ronald S. Wallace, Calvin’s Doctrine of the Christian Life (Tyler, Texas: Geneva Divinity School Press, 1959, 1982). [13] H. J. Selderhuis, ed., trans. Henry J. Baron, The Calvin Handbook (Grand Rapids, Mich.: William B. Eerdmans, 2009), 365. [14] Kroon, Marijn de, trans. Vriend, John and Bierma, Lyle D, The Honour of God and Human Salvation : A Contribution to an Understanding of Calvin's Theology According to His Institutes (Edinburgh : T & T Clark, 2001), 18. [15] Randall C. Zachman, “‘Deny Yourself and Take up Your Cross’: John Calvin on the Christian Lif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ystematic Theology. 11 (Oct. 2009): 468. [18] Simon Chan, Spiritual Theology: A Systematic Study of the Christian Life ( Downers Grove, II.: InterVarsity Press, 1998), 38. [21] Zachman, “‘Deny Yourself and Take up Your Cross,’” 469. , [23] Kroon, The Honour of God and Human Salvation : A Contribution to an Understanding of Calvin's Theology According to His Institutes, 1. [25] Jill Raitt, ed., Christian Spirituality, vol. 2,: High Middle Ages and Reformation ( New York: Crossroad, 1987) 329-330. [26] Bloesch, Donald G., Spirituality Old & New: Recovering Authentic Spiritual Life (Downers Grove, II: IVP Academic, 2007), 95. [27] David W. Hall, Tributes to John Calvin : A Celebration of His Quincentenary (Phillipsburg, N.J. : P & R Pub., 2010), 344. [29] John Calvin, Commentary on the Books of Psalms, trans. James Anderson, vol. 1,下載自:<https://www.ccel.org/print/calvin/calcom08/vi>。 [46] Zachman, “‘Deny Yourself and Take up Your Cross’: John Calvin on the Christian Life,” 481. [49] Selderhuis, The Calvin Handbook, 371. [50] Selderhuis, The Calvin Handbook, 367. [52] Donald K. McKim, ed., Calvin and the Bible (Cambridge, U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6), 252-253. [60] McKim, Calvin and the Bible, 279. [62] Susan E. Schreiner, The Theater of His Glory : Nature and the Natural Order in the Thought of John Calvin (Grand Rapids, MI : Baker Academic, 1995), 94. [64] 林榮洪:《基督教神學發展史 (三)改教運動前後》,頁263-264。 [65] 吳國傑:《活出真道-馬丁路德與加爾文的屬靈追求》(香港:浸神,2013),頁176-178。 [68] 郭鴻標:《朝向職場神學的建構》(香港︰德慧,2011),頁71。 [73] 李耀全編:《靈修與修靈:華人敎會靈修神學二十一世紀的議程》,頁156-158。 [74] 林榮洪:《基督教神學發展史 (三) 改教運動前後》,頁24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