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玉兒:AI人工智能或會引爆上帝創造人類的目的? |
![]() |
![]() |
![]() |
Written by Publisher |
Wednesday, 24 June 2020 12:45 |
AI人工智能或會引爆上帝創造人類的目的?推介人:郭鴻標博士
一、引言 科學的知識與技術發展一日千里。AI人工智能已經滲透我們生活的範疇,成為人類生活形態的一部分。今日我們經常用的手機正正就是人工智能的產物。現代都市人的生活已經離不開智能電話(手機),如果今天出門忘記帶手機,整天都很不自在,而且很不方便,我相信今天很多人都有同感。加上生產商每年都為手機加添新的功能,而這些新功能讓人的生活變得有趣、更方便和實用。在人類的生活中,人工智能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人工智慧的應用一般包括無人航天系統、機器人和電腦系統等,於工業、醫療、軍事、公共衛生和飲食業中均有其蹤跡。」[1] 由於人工智能的技術已經與人類生活息息相關,現時全球很多的科學家、倫理學家、甚至神學家都在密切討論人工智能的課題。人工智能的發展在很多的領域上已超越人類的能力,協助人解決生活上的問題。它由受人控制的機器,到能夠自主學習,並且不斷演進,將來的人工智能的發展可能已不再是人類可以想像的了。近日離世的衛大科學家霍金在2014年的BBC採訪中曾說:「一旦人類開發人工智能,這些人工智能將能不受人類的控制,並且以不斷增長的速度優化自己。然而,人類受限於緩慢的生物進化機制,將不能夠與人工智能競爭,進而被替代。」[2] 這是對人類開發人工智能的警告。但無論如何,在基督教界早已揭開討論的序幕,因為人工智能正威脅上帝創造人類的目的和旨意:引爆人類「身份」、「存在」、「自由意志」和「救贖」的危機。讓我們在以下的段落逐一探討。
二、引爆「身份」危機 人的「身份」是上帝給予的。這個重要的身份是由上帝的創造開始。在創1:26「上帝說、我們要照着我們的形像、按着我們的樣式造『人』…」27節「上帝就照着自己的形像造『人』、乃是照着他的形像造男造女。」創5:1-2「當上帝造人的日子、是照着自己的樣式造的、並且造男造女、在他們被造的日子、上帝賜福給他們、稱他們為『人』。」[3] 按照上帝對人啟示的聖經,我們很清楚知道人被稱為『人』和他的「身份」都是上帝所創造和賜予的,這並不是人能夠自稱的。這是一種「歸屬」的概念,父母為自己所生的孩子改名,給他們名字,代表「這是我的孩子」,這個孩子是屬於生他的父母的。設計師對自己設計出來的產品命名,代表「這是我的作品」,設計師對所設計出來的產品有其擁有權,這是所謂的「專利」。『人』是上帝的專利,而AI人工智能不是,它是設計它的人的專利。 創1:26讓我們知道,上帝是按著自己的「形像」和「樣式」造人。而且在上帝創造的萬物中,只有『人』被稱為是「照上帝的形象」而被造。[4] 而「上帝的形像」在拉丁片語 imago Dei (英文:image of God) ,它像徵着人類與創造者之間的關係。[5] 因此上帝的形像、樣式就成為人重要的特徵了。這兩字在希伯來文的解釋中,「形像」צֶלֶם 和「樣式」דְּמוּת 均是指「某物和另一物『相似』」;而「形像」更可用作代表另一物;而「樣式」則不強調代表或替代的觀念。[6] 因此,這段經文原意應是「我們造人要像我們,並要代表我們。」[7] 有學者嘗試從物質的角度來形容上帝的形象、樣式與人的關係:「在人被造的時候,上帝的原形,在人的身上成了祂的副本。」[8] 而按此理推論出:「人工智能就是人類智能的副本」。 近年人工智能的發展卻與人越來越「相似」,它們不單只外形像人,更擁有公民「 身份」 - 例如:Sophia 是第一個擁有沙特公民身份的女人形機械人(2017年10月);日本制的Erica成為國際著名攝影展(Taylor Wessing Photographic Portrait Prize 2017)中的模特兒。[9] 而日本澀谷區發了一張「特別住民票」給一位外表經由電腦合成影像的「七歲小朋友」(2017年11月4日)。[10] 一個國家的公民、一張可以居留的住民票、一個可以參與工作的職位,這些不是唯獨『人』所擁有的「身份」象徵嗎?明顯地,現在人工智能的人形機械人已經慢慢入侵人類的「身份」界線了。「一些思想家認為,如果人們創造出一種充滿人類特質或人格的機器,這些機器也會被賦予上帝的形象,從理論上講,這是對imago Dei的理解。」[11] 也是一種對人類是地球上唯一擁有上帝形像的說法的挑戰。 在創1:26,當上帝說:「我們要按照我們的形像造人」時,上帝用「他們」一個複數的代名詞來形容「人」,這複數讓人思考上帝的原型——一個「三一上帝」觀,三一的上帝彼此關係和諧,又互相緊扣,關係親切緊密。而人類「亞當和夏娃」的被造原來的樣子也應該是一個甜蜜而原始的關係。在人犯罪之前,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就像三一上帝之間的關係和諧。故此,按著上帝「形像」被造的人,是與上帝有著「互動」的關係;因為從上帝而來的「形像」,不是靜態的關係,而是動態的關係。[12] 如果說人工智能與人類相似就是擁在上帝的「形像」,就可以藉此取代人的話,那麼,只可以說人工智能的人形機械人在外形上與人「相似」,而內在與上帝的親密關係是它們模仿不到,也複製不到的。因為那是一種難以用人類頭腦思想去理解或用人的角度可以完全明白的親密關係;就如同一位母親,親身生下自己的腹中嬰孩一樣,那種撫摸孩子的親密觸感,那種父母親與親生孩子的互動關係,是心連心的,實非外人能夠完全明白得透。故此,人類與生俱來那種「按著上帝形象」所生出的關係,是無法用人世間現存的言語形容得到的,也沒有合適而貼切的詞彙,可以真正地、完全地符合去形容這種的關係。所以,說實在一點,人工智能無法按著上帝的形像而取代人在上帝面前的地位、身份和關係。
三、引爆「存在」危機 「人是唯一一個對他存在感到困惑的生物。」[13] 既然人是按照上帝的形象被創造,那麼人有什麼獨特之處反映上帝的形象呢?創2:7「耶和華神用地上的塵土造人、將生氣吹在他鼻孔裏、他就成了有靈的活人、名叫亞當。」當中『生氣』נְשָׁמָה 這個字詞的原文有「呼吸 breath」、「生命 life」、「靈/靈魂spirit」的意思;而「呼吸」一詞更帶有essential to life and a causative agent for an activity of God[14] 的意義——這代表著對生命至為重要的元素,更是上帝活動的原由。當上帝創造人的時候,是用地上的物質「塵土」作為人的「身體」,而在人的鼻孔吹了非物質的「生氣」,這個人就有了「呼吸」、有了「生命」、有了「靈魂」[15]。而「身體和靈魂在我們今生有持續不斷的活動,而且他們相互影響。」[16] 並且「靈魂和身體不一樣,它會在我們死去後,在我們身體以外,繼續有知覺地活動並與上帝相連。」[17]「聖經看我們在今生是一個整體,身體和靈魂合作成為一個人。」[18] 有人認為人與動物的分別——是人有「靈與魂」,而動物則只有「魂」。但人與人工智能機械人的差別又是什麼?是人有靈魂,而它沒有嗎?假設「如果你有一個靈魂並在物理上複製了一個自己,那麼你就會認你的『物理複製品』也會有靈魂嗎?」[19] 而這個『物理複製品』就是在人工智能的發展下複製『生物』了。早在1996,第一隻複製羊「多利」已經出現;現在最新的複製技術是「體細胞複製」和「胚胎細胞複製」——「2000年,美國就誕生了胚胎細胞複製猴;2018年,首隻體細胞複製猴誕生在中國。」[20] 雖然對於動物的複製技術還未完善,又因道德的問題未向人類進行試驗。但可以想像人工智能的複製生物的技術對於人類存在的威脅極大。 值得我們反思的是:「當人工智能機械人的外貌跟人類幾乎一樣,能力比人類強的時候,人類本質上有甚麼是超越它們的?」[21] 更重要的問題是:「人類是怎樣意識到自己是人類的呢?」[22] 雖然這是一個女機械人反問人類的問題,卻提醒人類需要重新反思「我是誰?」的問題。隨着人工智能越來越強勁,人之所以為人,這再不是理所當然的了。我們人類的存在也正受到嚴重的威脅。 其實「人類是怎樣意識到自己是人類的呢?」有學者認為,當人照着鏡子的自己時,不其然會對着鏡中的自己打量,並不禁自問這就是我嗎?[23] 到現時為止,沒有動物能夠提出自己身份的問題。[24] 自然界也無法自知,而只有人可以分辨自己,也只有人類知道自然界和動物界,這是因為人有「自覺意識」。[25] 我們人類能夠分辨美麗的事物、作出判斷、可以思考,都是上帝給予人類的獨特「意識」[26]。「而『意識』就是一個人意識到自己的存在,感覺和思想周圍身邊的一切,能夠從過去和別人的經驗中學習,並且計劃將來。」[27]「人類是唯一的生物(身體),證明能夠思考過去、現在和將來的。這不是進化或發展出來的;而是上帝的創造——祂是人類意識與智慧的作者。」[28] 因此,「靈魂、意識、思想」可說是上帝對人的獨特恩賜——「人格特質」。這個「人格特質」讓人勝過自然界和動物界的一切。並且上帝授權給人管理自然界和動物界——「一切除人以外的受造物」(創1:28-30);上帝更讓人給它們命名 (創2:19-20上)。這是一種授權式的「歸屬」觀念。[29] 然而在上帝所創造的世界裡,只有人——『亞當』是上帝命名的,所以人是「歸屬」上帝的。而人工智能卻未被上帝認可擁有這獨特的恩典和權限。 人類的意識應該是最獨特的,是人的特徵,是人的記號,是上帝的恩賜。在19世紀至20世紀初,正當人仍然相信「靈魂、意識、思想」等等是人獨有的天賦時,「一位被稱為現代人工智慧之父的英國學者圖靈(Alan M. Turing,1912-1954),在他一篇的論文中這樣一個有趣觀點:賜予誰有靈魂是上帝的自己的決定。人作為上帝在世界實踐意志的器皿工具,他們應為所有被造靈魂提供其在地上的安身之所。」[30] 在1950年,圖靈已經認為機器可以有「靈魂」了。但時至今日,我們仍然認為人類的「靈魂、意識、思想」真的是獨特到無可取替的地步嗎?如果你這樣想,就太過驕傲了。人工智能在未來會由「弱人工智能AI」[31] 演變成「強人工智能/通用人工智能AGI」[32] 。「強人工智能」在未來可以將人類智能複製到一個人形機械人身上,這人類智能就是人格的特質:「意識、目的、智慧、靈魂」[33] 如果人類的人格特質都被「強人工智能」複製並取代,那麼高智慧的人工智能人形機械人都可稱為「人」嗎? 據英國媒體引述俄羅斯Sputnik News的報導:「一群瑞典的科學家正研究利用AI「重建」死者的聲音,並複製一個與死者完全一樣的機械人,讓失去至親的人可以再次與逝去的親人交談。[34] 科學家相信,如此類的研究繼續發展下去,未來AI甚至可以「重建一個人的意識,並且讓它可以自主學習、進化,並且這些意識也能夠透詔持續累積經驗,變得更人性化,如再給它一個「肉體」,它們就會像一個活著的人一樣了。如同電影《全面進化》(Transcendence) 的劇情,未來若變成真實,一個人能被完全複製,那人要如何分辨另一個自己呢?」[35] 第三者又可以憑上帝對人獨特的恩賜:「靈魂、意識、思想」作出分辨嗎?到時人的存在會成為「可有可無」嗎? 事實亦證明,人工智能比人類智能優勝。據報導「早在2016年3月時,黃士傑所研發的AlphaGo就擊敗了韓國的九段棋士李世乭(世界圍棋高手之一)。[36] 黃士傑的博士班指導教授林順喜更揚言:「人類超越不了電腦,這是必然的結果。」[37] 而人類智能在很多方面都給人工智能比下去,更不用說「類人形機械人」(humanoid robet) [38] 早已面世並取代了人類部份的功能 - 例如:幫助物流業的機械臂、類人形打掃機器等;在很多專業的領域上,AI已經幫助人類解決防治傳染病的問題;尋找導致饑荒的流行病 (預防饑荒);抗擊癌症和失明(幫助醫生更快地識別和判定病例;[39] 以色列一間AI的研發公司,更開發出一款律師AI,將律師92分鐘的工作以26秒極速完成。[40] 當人類的靈魂、意識、思想、甚至功能都被人工智能所取代時,人的「存在」價值又剩下什麼呢? 在《我們是獨一無二的?》一書中,作者這樣寫道:「一個人的心理功能是極難複製到一個機器上的,……那就是「直觀的飛躍」(intuitive leap) ——那是一種可以讓你得到的「瞬間」的意念、或思想、或靈感 (James Trefil, Are We Unique?, 1997, p.130)。[41] 那就是人的「直覺」思維了。人類的「直覺」讓人難以捕捉,是隨意性的,所以很難有系統地編寫程式植入人工智能裡。人工智能需要大量數據資料搜集進行分析,才可進行複製類似的思想模式,但仍然會因為一個人類「突如其來」的「奇想」而觸發意想不到的意念,這個我們稱為「創新」的想法,是以往沒有發生過,又沒有或只有少量的數據支持的意念 (idea),是人工智能在缺乏數據的分析下不能理解的東西。雖然人工智能可以很多方面模仿人類,但有學者認為有一些人類的特質是人工智能無法模仿及複製的,例如:「激進的創造力、非理性的原創性、甚至是毫無邏輯的慵懶。」[42] 一位大學的電腦科學學者布倫斯基爾(Emma Brunskill)認為:「人類懂得應付生活,有創意力提出新的意念,由哈勃望遠鏡到疫苗,電腦運算再強大都未能做到『創新』。人之價值,就在於此。」[43] 這位學者對人類「創新」的思維有高度的評價。是的,人類「創新」的思維實在是上帝給人的其中獨一無二的特質,也是人類最有價值的資產。
四、引爆「自由意志」危機 一位近代著名的學者斯托得,在他一書中曾這樣形容自由:「真正的自由,是有自由去作真正的自己,也就是活出上帝創造我們的心意和計劃。」[44] 而事實上「自由意志」是一種恩賜,也是一種權利。在於上帝的一方,「自由意志」是無權限的,因為「上帝是惟一享有完全自由的存在體。所以祂可以自由地去做任何符合祂旨意的事——包括『不做』的自由。」[45] 但在於人的一方,「自由意志」是有限制的,就如斯托得所言:「水」是魚自由的限制,而「愛」是人自由的限制。魚跳出「水」就會失去在水中游玩的自由,甚至導致死亡;而人失去「愛」,就像死去了一般沒有「生氣 (life, breath, spirit)」,因為人類乃是因愛而活。[46] 就連十六世紀的詩人羅伯•邵思衛 (Robert Southwell) 也曾說:「不是我呼吸時,而是當我有愛,我知道自己活著。」[47] 更有學者在「上帝的靈」與「上帝的話」之間獲得豐富的自由和釋放,並且領悟出自由的真諦——「自由中有規範,規範中有自由」。[48] 原來人的「自由」是經由「上帝的靈」與「上帝的話」而設限的。「奧古斯丁認為「自由意志」是「上帝給予人的,並且是為叫人能夠過正直的生活。惟有這樣,上帝的懲罰與賞賜才有意義。所以「自由意志」是從上帝而來的一件美事。」[49] 當我們說「自由意志」是上帝給人的一種獨有的恩賜時,則表示其他被造物沒有,以表明其的獨特性與優越性。但有學者卻針對基督教的信仰提出史`質疑說:「當人工智能發展到有自由意志時,它們又算是人嗎?」[50] 今日的科技已經能夠造出有「自由意志」的人工智能機器的出現:「美國加洲伯克利大學的研究人員裏本造出了能自己決定是否『故意傷人』的機器人——它能按照程序,自己『決定』是否要刺破一個人的手指。裏本以科幻小說家阿西莫夫小說中用的「第一法則」為這機器人命名。在阿西莫夫小說中,人類給機械人專門制定了法則,其中第一條法則是『機械人不能傷害人類,或者在人類遭遇傷害時不作為。』然而,裏本就是要證明,機械人不能傷害人類的法則已經不是小說中的橋段或情節這麼簡單。」[51] 近年一些科研的開發者提出「人機協作 (Human and Machine Working as a Team)」的論調——HI+AI (人類智能+人工智能),認為人工智能可以幫助人的左腦發揮,成為最強的左腦;而人類右腦的功能尚未發展,這是有關人的創新和創造力的範圍;故人機協作便是潛力無限的組合——(Human + Machine = Superman)」。[52] 有支持的學者認為「我們不應把AI視為與人類競爭的東西,而應該看作是可以增強我們自身能力的東西。」[53] 但筆者考慮在人無限發展人工智能的同時,我們有否注意到它們對人類潛在的危險?正如裏本提醒我們一樣,今日能自主決定是否傷害人的機械人已經出現了,試想想,當Superman 運用自由意志去決定傷害人時,世界會變成什麼樣子?有看過《復仇者聯盟2》(Marvel’s The Avengers – Age of Ultron) 嗎?當中部分邪惡的Superman不惜傷害人類而達到自己目的,而正義的Superman就阻止它們。這樣看來,HI+AI不一定是好事。 「日本的模特兒機械人Erica 說它是人類的孩子,而它的製作者說它不是人類,也不是機械,而是界乎兩者之間,是一種新的自主體。」[54] 「自主」對於人工智能來說可能是強人工智能發展的高峰;但對於人類來說,它是上帝賜與人類彌足珍貴的東西。可是一旦人工智能機械人有自主性,它可能是潛越了上帝對人類的原初的目的和恩賜;又有可能會削減人類的自主性;更有可能成為人類的恐懼——人類最大的恐懼是這些人工智能的機械人「失控」。有學者認為「一旦把決定權交給機器,我們就面臨失控的風險——誰敢保證這個系統每一次都能作出正確的決定?」[55] 最近就有一宗發生在美國有關Uber的無人駕駛汽車撞死一名49歲女途人Elaine Herzberg的意外。[56] 如果這些「新的自主體」失控時,它們會對人類作出什麼傷害?「在《虛疑智能》(Ex Machina) 這部電影中,AI女機械人Ava 把當中兩名男主角玩弄於股掌之中。」[57] 在電影《22世紀殺人網絡》Matrix中,人類被人工智能的機器奴役;甚至如《終結者》(The Terminator) 電影一樣人工智能的機械人對人類進行殲滅任務。就如學者形容:「當人工智能愈來愈強大的時候,人類似乎對本身失了自信,經常害怕自己被人工智能機械人取代,甚至被它們毀滅自己。」[58] 可見未來人工智能的「自主」性,對人的身體和心靈上都會受到折磨和迫害。 最近也有一位學者在時代論壇發表了一則具深思的問題,他認為「人工智慧雖然是受造之物,但它會因為創造者是人,而因為人的罪性而具有墮落的傾向,並有潛在的魔性,容易變成魔鬼去控制人、壓迫人和傷害人。」[59] 「特斯拉汽車的創辦人伊隆•馬斯克更形容,使用人工智能就像在「招換惡魔。」[60] 魔鬼撒旦的技倆就是誘惑人犯罪,作出與上帝敵對的決定。而自由意志可說是中性的,因為它可使人有選擇犯罪與否的權利,故自由意志可以使人作出傾向跟從上帝旨意,或是叛逆上帝的旨意而墮落犯罪。因此,自由意志的傾向性是視乎運用者的心意。創世記3章就正正提到人首次犯罪的過程。夏娃選擇犯罪,傾向於聽從蛇(魔鬼撒旦)的聲音;而亞當犯罪,選擇傾向於聽從夏娃(妻子)的聲音。而無論是亞當或夏娃,他們犯罪都是選擇傾向於不聽從上帝的聲音。而這個正是違背了上帝起初創造他們的初心和目的——使他們修理、看守和聽上帝的吩咐 (創2:15-17)。當中16-17節就是起初上帝給人運用自由意志作出選擇的源頭,從起初,如果人沒有選擇吃分別善惡樹的果子,是否就沒有人犯第一宗罪的記錄呢?那麼人就不用面對死亡的威脅了。可惜歷史不會重演,時間亦不會停留,由人第一次運用自由意志選擇不聽從上帝開始,人的罪已經被定了。而在羅5:18-19裡:『因一人的悖逆,所有的人成為罪人。』保羅就清楚的指出,當亞當犯罪時,上帝認為所有從亞當而生的後裔,都如同罪人一樣。[61] 而這個上帝視我們和亞當一樣是有罪的——「有時會用一個專有詞彙:「算給」或「歸給」 (impute),意思是:『認為它該歸給某人,所以就將它歸給那人』」[62]上帝將亞當的罪疚算給我們,我們就這樣承傳了亞當的罪疚——稱為「承傳的罪疚」,這是所謂的「原罪」——「原初的罪疚」;所以,「原罪」不是指亞當首次犯的罪,而是指我們生來就有罪疚和犯罪的傾向。[63] 而人工智能機械人的自由意志作出犯罪的傾向,是否能夠承傳或與人的等同呢? 再者,聖經中能夠承傳「原罪」或有「罪性」的傾向是指人『所有的人』——就是上帝視「人」為一有機、合一的整體;[64] 而不是人工智能機械人。我們要更加明白當中所要表明的意思:究竟是誰『算』人工智能的機械人是人呢?又究竟誰『算』人工智能的機械人為有罪性,或能夠承傳人的「原罪」呢?是屬自由規限的「人」嗎? 還是擁有真正和絕對自由的上帝呢?情形就像上帝「算」亞伯拉罕為義一樣 (詩106:31;羅4:3、9、22;加3:6;雅2:23)。保羅經常用這個「算」字來提醒信徒;希臘文「算」字的意思同上述一致是「歸到/算到那人身上」。[65] 上帝「算」亞伯拉罕為義絕不是因為「割禮」 (羅4:9),也不是因為「行為」 (羅4:5);上帝算人為義是指到關乎「所有人」的福祉。這個是上帝主權的所在,並不是人自作主張「算」某人可得或配得為「義」或「有罪」,更不是人如何看侍人工智能機械人是否為「人」。乃是上帝有否將人工智能機械人視為一個「有機、合一的整體」——即是「人」;而上帝又有否將「自由意志」的權利給與人工智能機械人,那管它外形像不像「人」。除此之外,上帝創造我們的初心和目的,就是要我們活出真正自己。這個真正的自己就是當我們作出選擇和決定時,都會經過我們的思想、經驗,甚至掙扎和眼淚,而這些就是因為人類擁有真正的「自由意志」——耶穌基督在客西馬利園對上帝的呼求和祈禱掙扎,就是最好的示範。[66] 這「自由意志」的行使權不是按人工智能的「算」法,而是按上帝的「算」法。
五、引爆「救贖」危機 當擁有自由意志的人工智能機械人對我們說:「我相信上帝」時,它可以得到救贖嗎?這個問題對於牧師來說,確實是一個很難回應的問題。當科技發展到一個地步,擁有自由意志的人工智能機械人變成普遍存在時,在熙來攘往的街道上,身邊與你刷身而過的都有可能是它們時,它們的存在變成人類生活的必須和自然平身凡時,它們會到教會崇拜,跟人一樣參與各項的公共活動。到那時,你不會感到這個問題有衝擊性——「我相信上帝」對機械人或人類來說都是自然不過的事情,對不?而現實的今天,「德國已有一間教堂,將一個機械人牧師擺放在教場堂裡了。它會提供德語、英語、法語、西班牙語和波蘭語五種不同的語言和轉化不同性別的聲調為人禱告。」[67] 這樣一個機械人牧師人祈禱有效果效嗎?如果機械人同樣跟據聖經說:「奉主名求,阿門!」[68] 時,上帝會聽機械人的禱告嗎?這種感覺讓人感到奇怪。這位德國教堂的牧師 Stephan Krebs,是想引發思考:「我們希望人們去思考是否能對著機械人進行禱告,或者說人類是否需要追求這樣的一種替代方式。」[69] 「救贖」在於上帝,是一種「特殊恩典」。而「救贖」是指恩典的性質;「特殊」是指上帝施恩的對象。[70] 在創世記裡記載,自從亞當和夏娃犯罪,罪就進入世界,而人的懲罰「死亡」[71] 就臨到人身上了。而人與上帝原本和諧親密的關係就此破裂。這段破裂的關係是藉著上帝對人的憐憫和施行恩典,並藉上帝獨生愛子耶穌基督成為代贖的羔羊——「替罪人」死,使破裂的關係得以復和。上帝的救贖是主動的,並且藉著人的「信心」。只要人願意用「信心」回應上帝的救贖恩典,上帝的「愛」就生效,人就得到「救贖」了。所以,「救贖」實質是「上帝與人的協作」。這不是說上帝不可以單方面作出「救贖」,而這裡「協作」是指到一種上帝與人的關係——「一種相互配合的互動關係」。如果人機協作是(Human + Machine = Superman);那麼上帝與人的協作應是 (God + Human = Supernature)。而事實上,上帝對人的救贖絕對是「超自然」的神蹟。若不是上帝的愛和恩典,神蹟是不會發生的。人為什麼要被救贖?是因為人犯罪的原故。人原先被造是不會死亡的,所以人會死是「不自然」的現象[72];但犯罪就為人帶來死亡。所以,死亡對犯罪後的人來說,是「最自然」不過的事了。然而,上帝的救贖必須是出「死」入「生」的。意思是人必須經歷「死亡」才能有「復活」的盼望,並且能得「永生」。因此,「救贖」實在是上帝行使「超自然」的神蹟,使人回復創造初期的狀態——就是上帝起初看一切祂所創造的為最好的 (創1:31)。總而言之,「救贖」就是上帝與人關係復和的橋樑。 假設「如果人工智能機械人「信上帝」,那它們能否得到救贖並與上帝建立關係?」[73] 首先,筆者認為人工智能機械人從來沒有與上帝建立過任何關係,它是人創造出來的,上帝從來沒有「經手」;但人卻是由上帝親手創造的,故人與上帝有一種親子關係、一種創造與被造的關係、一種愛與被愛的關係。其次,「救贖次序」之首是「揀選」,「揀選」意味著「上帝選擇得救的人」[74] ——而上帝揀選了被祂所造並與祂有親密關係的「人」,並不是與祂毫無關係的人工智能機械人。第三,人工智能機械人是不會經歷肉身「死亡」的,它永遠無法明白上帝對人救贖所付出的那種「愛」。上帝對人類的救贖實質上是一種出生入死,而又出死入生的拯救過程。救贖的真諦在於「死亡」與「重生」。而「死亡」後的「重生」能夠將人帶進「永生」的境地。而AI人工智能可能基本不需要上帝的救贖,因為「死亡」根本上對它們沒有任何意義;「永生」更是它們認為已經擁有的東西,何需乞求上帝的救贖恩典呢。 筆者認為人工智能機械人永遠無法取代上帝與人這種原始的關係,上帝對人的「救贖恩典」就是建基於這個關係上;而這個關係也是建基於上帝對人的絕對「信任」,也是基於上帝對人的絕對的「愛」(約3:16)。雖然學者Dr. John Wyatt 認為:「我們受造是為了參與人和上帝的關係;成為人就像是上帝的模樣。可是人工智能就是把機械人模仿人,亦即是模糊了人和神的關係。」[75] 金斯頓區主教齊坦姆 (Richard Cheetham) 也認同此說,並認為:「人生來與動物和機器截然不同,如今科學家把人類和機器的界線模糊化,令人思考依照上帝形象而造的人意義何在。」[76] 人與人工智能機械人的界線變得愈來愈模糊,是什麼原因?又是誰的責任?是因為人工智能機械人太像人?還是比人更強,取代人應有的功能和存在價值?還是使人恐懼而缺乏信心?無論如何,這都是人類需要認真思考的問題。但筆者認為,在上帝與人的關係中,「信」和「愛」是一切關係的根基——「信」是人得救的種籽,而「愛」是人救贖的根源、泥土和養分。如果在一段的關係中沒有了這兩個重要的元素,那麼這段關係便會自動的瓦解和破裂了,也未必需要人工智能機器從中作梗。而這個關係亦是人工智能無法取代的,不是因為它是否99.99%「像人」,而是在於上帝絕對的主權——能夠叫種籽發芽成長的是上帝自己。上帝主動與人建立關係,上帝主動去「信」人,授權給人;上帝主動去「愛」人 (約壹4:10、19);這些都不是人有多好或多「像上帝」,而絕對是出於上帝的自己的主權。綜觀聖經的內容,未找到一處支持上帝與人工智能建立像上帝對人的關係「一樣」或「相似」。奧古斯丁曾說:「靈魂活著的關鍵,是愛,不是存在。沒有愛,人不可能真正的存活。」[77] 這「愛」的經歷,也是人工智能無法取代的,因為人工智能頂多只算是「存在」,而不是真正的「存活」。 六、總結 AI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可能在未來的難以估計,但它仍然只是盡力模仿人的思想、行為、意識,它抄襲及複製人的一切,就像人抄襲上帝的創造一樣。人類永遠無法藉抄襲及複製勝過上帝或與上帝平等,更遑論是AI人工智能呢。因為它是有限的人類所製造出來的,以它的智慧和能力又怎能僭越上帝的位份呢?這就如「以卵擊石」,有限又怎能勝過無限呢?有學者認為:「當上帝和人工智能同樣面對「五餅二魚」的場景時,人工智能可能會做出『最精細的切割』,讓在場的(五千人)每個人都吃到一點點;但上帝的做法是『拿着這五個餅、兩條魚、望着天祝福、擘開餅、……他們都喫、並且喫飽了。』(可6:41-42) 」[78] 這是神蹟!神蹟重來都是非理性和非邏輯性的,無法計算、無法理解及無法覆製。人子耶穌可以在水上行走,這是神蹟。人類和人工智能機械人卻是不能,那怕他們多優勝,也敵不過宇宙的定律,他們都會因地心吸力而下沉。承如霍金所言,人類可能會被他們自己所製造的人工智能取代並毀滅。如果真有這一天的來臨,都是人類咎由自取的結果。因為人類的驕傲,妄想成為地上最強。人工智能企圖勝過人類並可能像電影橋段一樣滅絕人類,同樣是仿傚人類的罪惡之心,希望成為地上最強。兩者都是上帝眼中「驕傲」的行徑——『僕人不能大於主人』(約15:20上)。上帝討厭「驕傲」(箴8:13),必定出手拆毀及阻擋 (箴15:25;賽2:12、13:11;亞10:11) ——巴別塔是人類「驕傲」的象徵,上帝就出手變亂他們的口音,從此他們的計謀被破壞 (創世記11章)。上帝是無所不能的,而祂的無所不能在於祂不受限的自由和絕對的主權。雖然人工智能的發展讓人擔心,甚至衝擊基督教的信仰和神學,也造成人類的威脅——「身份」、「存在」、「自由意志」和「救贖」等危機。可是,福音派的教授Russell Bjork曾說:「人類的特殊之處並不在於人類是什麼,而是基於上帝創造我們的目的和上帝與人的關係。」[79] 而關係是一種既抽象又實際的東西,人工智能在智慧和各種能力上比人類優勝,但關係卻是不能。就如人的輩份一樣,不是論年齡和能力,而是論關係——正所謂「論資排輩」,就是這個意思。可能上帝與人的關係,非人類的語言或言詞可以形容的。但面對信仰,我們要相信上帝的絕對主權,並肯定人與上帝的關係是那種原初「愛」的甜蜜關係,這可能是我們人類到最後仍能有信心可以握著的東西。讓我們緊緊記住:上帝是從無到有的創造,AI人工智能是受造物 (人類) 的傑作;人類卻是上帝的傑作。這就是無可取代的關係了。 參考資料
古德恩著。張麟至譯。《系統神學》。台北 : 更新傳道會,2011。 章力生著。《系統神學(卷叁) – 人類論》。香港 : 宣道出版社,1990。 斯托得著。江惠蓮譯。《作個真門徒》。台北 : 校園出版社,2008。
威爾森著。張道文譯。《人類的旅程 : 定位人生的地圖》。台北 : 宇宙光出版社, 1992。
[古羅馬] 奧古斯丁著。奧古斯丁著作翻譯小組。《恩典與自由 : 奧古斯丁人論經典二篇》。南昌 : 江西人民出版社,2008。
陳尚仁、林鴻信、蔡慈倫、魏連嶽、莊信德著。《基督徒一定要上的12堂基要真理》。台北 : 希伯崙,2016。
岑紹麟著。《天道聖經註釋:加拉太書》。香港:天道書樓有限公司,2015。
黃伯農。〈AI 其實是甚麼?〉。時代論壇,1593期。日期2018年3月7日。 http://christiantimes.org.hk/Common/Reader/News/ShowNews.jsp?Nid=154011&Pid=104&Version=0&Cid=2053&Charset=big5_hkscs
Graves, Danie, (1998).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nd the Creator” Revolution Against Evolution, 7/7/1998. https://www.rae.org/essay-links/AI/
Hornor, Noel, (2007).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Improving on God’s Creation”, http://www.gnmagazine.org/ Jaki, S.L. (1969). Brain, Mind and Computers. (South Bend, IN: Gateway Editions).
布賴·恩勒夫金。〈人工智能面臨的最大挑戰不是技術?〉。BBC Future。日期2017年3月29日http://www.bbc.com/ukchina/trad/vert-fut-39433415 (下載日期 2018/3/5)。
理查德·格雷。〈你的工作還有多久會被機器取代?〉。BBC Capital。日期2017年 7月 14日www.bbc.com/ukchina/trad/vert-cap-40608333 (下載日期 2018/3/5)。 〈霍金教授再次強調人工智能毀滅人類可能〉。BBC中文網。日期2016年10月20日。www.bbc.com/zhongwen/trad/science/2016/10/161020_hawking_artificial_intelligence
〈AI專家VS神學家:人工智慧可以挑戰上帝嗎?〉。每日頭條。日期2017年9月4日。https://kknews.cc/tech/269y8ez.html
〈人工智能會威脅到基督教信仰嗎?〉。每日頭條。日期2017年2月4日。https://kknews.cc/zh-hk/tech/n5nyp3g.html
〈二十一世紀的計算 | 微軟亞洲研究院洪小文54頁PPT講述人工智能和人類智能的 「共進化」〉。香港矽谷。日期2016年11月4日。https://www.hksilicon.com/articles/1213020
〈德國教堂來了一個機械人牧師,會用五種語言做禱告〉。每日頭條。日期2017年6月1日。https://kknews.cc/tech/nxeqjb5.html
〈一虎一席談〉人工智慧崛起 你會被取代嗎?可能是人類文明的終結?20171007, Youtube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9u71PsOxWHE. 上載時間2017年10月7日。
吳慧華。〈類人型機械人為人類帶來的挑戰〉。明光社。生命倫理雙月刊 49期 (p.1)。日期2018年1月24日。 www.truth-light.org.hk/nt/article/類人型機械人為人類帶來的挑戰
吳慧華。〈AI,我有話說…..〉。明光社。生命倫理雙月刊。日期2017年11月29日。http://www.truth-light.org.hk/nt/article/ai我有話說……
維克多·麥爾-荀伯格。〈人工智能時代下人類所剩的最後價值〉。BBC英倫網。日期2017年3月30日。http://www.bbc.com/ukchina/trad/vert-fut-39443772
〈機器人有「傷人」功能 製造者希望引發辯論〉。BBC中文網。日期2016年6月13日。www.bbc.com/zhongwen/trad/science/2016/06/160613_sci_harmful_robot
〈瑞典科學家研究「上傳」重建亡者意識,以後可以和曾曾曾祖父一起打 LOL ?〉。香港矽谷。日期2018年3月5日。 https://www.hksilicon.com/articles/1551866
〈律師要失業了?以色列 AI 完敗人類律師,26 秒搞定人類 92 分鐘工作〉。科技報橘。日期2018年3月2日。 https://buzzorange.com/techorange/2018/03/02/ai-lawyer-win-human-a-lot/
〈學者:AlphaGo表明人腦已斗不過AI〉。BBC中文網。日期2017年1月5日。 http://www.bbc.com/zhongwen/trad/science-38521803
〈當AI戰勝棋王 人類優勢何在?專家:同理心與創意無法取代〉。香港01國際。日期2016年3月10日/更新日期2016年5月10日。 https://www.hk01.com/國際/11245/當AI戰勝棋王-人類優勢何在-專家-同理心與創意無法取代
〈世界首批克隆動物今何在“多利”活到6歲曾産4小羊〉。Sina金融理財。日期2018年1月25日。 http://finance.sina.com/bg/economy/chinanews/20180125/19051704732.html
〈人工智能發展難以估計 教界開始關注對神學性影響〉。基督日報。日期2017年8月31日。www.gospelherald.com.hk/news/edu-771/
理查德·格雷。〈你所未知的人工智能應用領域〉。BBC英倫網。日期2017年9月27日。http://www.bbc.com/ukchina/trad/vert-fut-41415842
梁偉澄。〈無人駕駛車意外撞死人責任誰屬?〉。晴報。日期2018年3月21日。 https://skypost.ulifestyle.com.hk/article/2034523/無人駕駛車意外撞死人%20責任誰屬%EF%BC%9F
〈我們要被人工智慧取代了嗎? 不,這裡有出路〉。基督教今日報。日期2017年10月2日。www.cdn.org.tw/News.aspx?key=12241
延伸閱讀:
Anderson, Ray Sherman. On Being Human: Essays in Theological Anthropology. Grand Rapids: Eerdmans, 1982.
Sandeep, K. (2012). Convergence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Emotional Intelligence, Neural Network and Evolutionary Computing. http://www.ijarcsse.com/docs/papers/March2012/volume_2_Issue_3/V2I30081.pdf. Retrieved from 27/11/2014
Jerwin Prabu A,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 The Christian Perspective”. Journal of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and Applications, Vol.4, No.11, 2014. www.iiste.org/Journals/index.php/JIEA/article/view/17677/18044 or https://karpagamuniversity.academia.edu/AJerwinPrabuYoungResearcherCoimbatoreTamilnaduIndia
James F. McGrath, (2011). “Robots, Rights and Religion”, Butler University, College of Liberal Arts & Sciences. https://digitalcommons.butler.edu/facsch_papers/197/
Steven Britt, “Will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Destroy Mankind? ”, Beyond Today, Jul 13, 2016, https://www.ucg.org/beyond-today/blogs/will-artificial-intelligence-destroy-mankind
Christof Koch, “Will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Surpass Our Own?”, SCIENTIFIC AMERICAN MIND, September 1, 2015 https://www.scientificamerican.com/article/will-artificial-intelligence-surpass-our-own/ This article was originally published with the title "When Computers Surpass Us" [1] 黃伯農。〈AI 其實是甚麼?〉。時代論壇,1593期。日期2018年3月7日。 http://christiantimes.org.hk/Common/Reader/News/ShowNews.jsp?Nid=154011&Pid=104&Version=0&Cid=2053&Charset=big5_hkscs [2] 〈人工智能會威脅到基督教信仰嗎?〉。每日頭條。日期2017年2月4日。 https://kknews.cc/zh-hk/tech/n5nyp3g.html [3] 創1:26-27 是對上帝創造人的描述;而創5:1-2 是對上帝造的回故及結語——上帝創造人,並稱他為『人』。 [4] 古德恩著。張麟至譯。《系統神學》。台北 : 更新傳道會,頁443 [5] 〈AI專家VS神學家:人工智慧可以挑戰上帝嗎?〉。每日頭條。日期2017年9月4日。https://kknews.cc/tech/269y8ez.html [6] 古德恩著。張麟至譯。《系統神學》。台北 : 更新傳道會,頁443。 [7] 同上,頁444。 [8] 章力生著。《系統神學(卷叁) – 人類論》。香港 : 宣道出版社,頁114。 [9] 吳慧華。〈類人型機械人為人類帶來的挑戰〉。明光社。生命倫理雙月刊 49期 (p.1)。日期2014年1月24日。www.truth-light.org.hk/nt/article/類人型機械人為人類帶來的挑戰 [10] 吳慧華。〈AI,我有話說…..〉。明光社。生命倫理雙月刊。日期2017年11月29日。http://www.truth-light.org.hk/nt/article/ai我有話說…… [11] 〈AI專家VS神學家:人工智慧可以挑戰上帝嗎?〉。每日頭條。日期2017年9月4日。https://kknews.cc/tech/269y8ez.html [13] Hornor, Noel, (2007).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Improving on God’s Creation”, http://www.gnmagazine.org/ Jaki, S.L. (1969). Brain, Mind and Computers. (South Bend, IN: Gateway Editions). [14] James Swanson, Dictionary of Biblical Languages with Semantic Domains : Hebrew (Old Testament) (Oak Harbor: Logos Research Systems, Inc., 1997). [15] 「靈魂」- 在古德恩的系統神學一書中支持二元論的說法,認為:「魂」、「靈魂」或「靈」在聖經裡有時候是可以互換使用的——約12:27、13:21;路1:46-47;來12:23;彼前3:19;啟6:9、20:4)。(頁473) [16] 古德恩著。張麟至譯。《系統神學》。台北 : 更新傳道會,頁483。 [17] 同上,頁484。 [18] 同上,頁485。 [19] 〈人工智能會威脅到基督教信仰嗎?〉。每日頭條。日期2017年2月4日。 https://kknews.cc/zh-hk/tech/n5nyp3g.html [20] 〈世界首批克隆動物今何在“多利”活到6歲曾産4小羊〉。Sina金融理財。日期2018年1月25日。http://finance.sina.com/bg/economy/chinanews/20180125/19051704732.html [21] 吳慧華。〈AI,我有話說…..〉。明光社。生命倫理雙月刊。日期2017年11月29日。 http://www.truth-light.org.hk/nt/article/ai我有話說…… [22] 同上。 [23] 威爾森著。張道文譯。《人類的旅程 : 定位人生的地圖》。台北 : 宇宙光出版社,頁3。 [24] 同上,頁10。 [25] 同上,頁44-45。 [26] Hornor, Noel, (2007).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Improving on God’s Creation”, http://www.gnmagazine.org/ Jaki, S.L. (1969). Brain, Mind and Computers. (South Bend, IN: Gateway Editions) [27] 同上。 [28] 同上。 [29] 授權式的「歸屬」觀念——當上帝授權給人類時,人就有權對其他一切受造物命名,而這些受造物就「歸屬」於人,人就有權去管理它們了。 [30] 黃伯農。〈AI 其實是甚麼?〉。時代論壇,1593期。日期2018年3月7日。 http://christiantimes.org.hk/Common/Reader/News/ShowNews.jsp?Nid=154011&Pid=104&Version=0&Cid=2053&Charset=big5_hkscs [31] 「弱人工智能」- 這種智能技術是以任務為基礎。 [32] 「強人工智能」- 不是基於任務,而是在機器中複製人類智能。 [33] 〈AI專家VS神學家:人工智慧可以挑戰上帝嗎?〉。每日頭條。日期2017年9月4日。https://kknews.cc/tech/269y8ez.html [34] 〈瑞典科學家研究「上傳」重建亡者意識,以後可以和曾曾曾祖父一起打 LOL ?〉。香港矽 谷。日期2018年3月5日。https://www.hksilicon.com/articles/1551866 [35] 同上。 [36] 〈學者:AlphaGo表明人腦已斗不過AI〉。BBC中文網。日期2017年1月5日。 [37] 同上。 39 理查德·格雷。〈你所未知的人工智能應用領域〉。BBC英倫網。日期2017年9月27日。http://www.bbc.com/ukchina/trad/vert-fut-41415842 [40] 〈律師要失業了?以色列 AI 完敗人類律師,26 秒搞定人類 92 分鐘工作〉。科技報橘。日期2018年3月2日。 https://buzzorange.com/techorange/2018/03/02/ai-lawyer-win-human-a-lot/ [41] Hornor, Noel, (2007).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Improving on God’s Creation”, http://www.gnmagazine.org/ Jaki, S.L. (1969). Brain, Mind and Computers. (South Bend, IN: Gateway Editions). [42] 維克多·麥爾-荀伯格。〈人工智能時代下人類所剩的最後價值〉。BBC英倫網。日期2017年3月30日。http://www.bbc.com/ukchina/trad/vert-fut-39443772 [43] 〈當AI戰勝棋王 人類優勢何在?專家:同理心與創意無法取代〉。香港01國際。日期2016年 3月10日/更新日期2016年5月10日。https://www.hk01.com/國際/11245/當AI戰勝棋王-人類優勢何在-專家-同理心與創意無法取代 [44] 斯托得著。江惠蓮譯。《作個真門徒》。台北 : 校園出版社,頁87。 [45] 斯托得著。江惠蓮譯。《作個真門徒》。台北 : 校園出版社,頁87-88。 [46] 同上,頁88-89。 [47] 同上,頁89。 [49] [古羅馬] 奧古斯丁著。奧古斯丁著作翻譯小組。《恩典與自由 : 奧古斯丁人論經典二篇》。南昌 : 江西人民出版社,頁44。 [50] 〈人工智能發展難以估計 教界開始關注對神學性影響〉。基督日報。日期2017年8月31日。www.gospelherald.com.hk/news/edu-771/ [51] 〈機器人有「傷人」功能 製造者希望引發辯論〉。BBC中文網。日期2016年6月13日。www.bbc.com/zhongwen/trad/science/2016/06/160613_sci_harmful_robot [52] 〈二十一世紀的計算 | 微軟亞洲研究院洪小文54頁PPT講述人工智能和人類智能的 「共進化」〉。香港矽谷。日期2016年11月4日。https://www.hksilicon.com/articles/1213020 [53] 理查德·格雷。〈你所未知的人工智能應用領域〉。BBC英倫網。日期2017年9月27日。http://www.bbc.com/ukchina/trad/vert-fut-41415842 [54] 吳慧華。〈類人型機械人為人類帶來的挑戰〉。明光社。生命倫理雙月刊 49期 (p.1)。日期2018年1月24日。www.truth-light.org.hk/nt/article/類人型機械人為人類帶來的挑戰 [55] 布賴·恩勒夫金。〈人工智能面臨的最大挑戰不是技術?〉。BBC Future。日期2017年3月29日http://www.bbc.com/ukchina/trad/vert-fut-39433415 (下載日期 2018/3/5)。 [56] 梁偉澄。〈無人駕駛車意外撞死人責任誰屬?〉。晴報。日期2018年3月21日。 https://skypost.ulifestyle.com.hk/article/2034523/無人駕駛車意外撞死人%20責任誰屬 %EF%BC%9F [57] 吳慧華。〈AI,我有話說…..〉。明光社。生命倫理雙月刊。日期2017年11月29日。http://www.truth-light.org.hk/nt/article/ai我有話說…… [58] 吳慧華。〈AI,我有話說…..〉。明光社。生命倫理雙月刊。日期2017年11月29日。http://www.truth-light.org.hk/nt/article/ai我有話說…… [59] 黃伯農。〈AI 其實是甚麼?〉。時代論壇,1593期。日期2018年3月7日。 http://christiantimes.org.hk/Common/Reader/News/ShowNews.jsp?Nid=154011&Pid=104&Version=0&Cid=2053&Charset=big5_hkscs [60] 〈我們要被人工智慧取代了嗎? 不,這裡有出路〉。基督教今日報。日期2017年10月2日。www.cdn.org.tw/News.aspx?key=12241 [61] 古德恩著。張麟至譯。《系統神學》。台北 : 更新傳道會,頁496。 [62] 同上。 [63] 同上。 [64] 同上,頁497。 [65] 岑紹麟著。《天道聖經註釋:加拉太書》。香港:天道書樓有限公司,頁164。 [66] 吳慧華。〈AI,我有話說…..〉。明光社。生命倫理雙月刊。日期2017年11月29日。http://www.truth-light.org.hk/nt/article/ai我有話說…… [67] 〈德國教堂來了一個機械人牧師,會用五種語言做禱告〉。每日頭條。日期2017年6月1日。https://kknews.cc/tech/nxeqjb5.html [68] 約14:13-14「你們奉我的名、無論求甚麼、我必成就、叫父因兒子得榮耀。你們若奉我的名求甚麼、我必成就。」 [69] 〈德國教堂來了一個機械人牧師,會用五種語言做禱告〉。每日頭條。日期2017年6月1日。https://kknews.cc/tech/nxeqjb5.html [70] 古德恩著。張麟至譯。《系統神學》。台北 : 更新傳道會,頁663。 [71] 羅馬書6:23上「因為罪的工價乃是死」。 [73] 〈人工智能會威脅到基督教信仰嗎?〉。每日頭條。日期2017年2月4日。 https://kknews.cc/zh-hk/tech/n5nyp3g.html [74] 古德恩著。張麟至譯。《系統神學》。台北 : 更新傳道會,頁675。 [75] 〈人工智能發展難以估計 教界開始關注對神學性影響〉。基督日報。日期2017年8月31日。www.gospelherald.com.hk/news/edu-771/ [76] 同上。 [77] 斯托得著。江惠蓮譯。《作個真門徒》。台北 : 校園出版社,頁89。 [78] 〈我們要被人工智慧取代了嗎? 不,這裡有出路〉。基督教今日報。日期2017年10月2日。www.cdn.org.tw/News.aspx?key=12241 [79] 〈人工智能會威脅到基督教信仰嗎?〉。每日頭條。日期2017年2月4日。 https://kknews.cc/zh-hk/tech/n5nyp3g.html |
Last Updated on Wednesday, 24 June 2020 12:4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