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友泰: 運用山上寶訓進行倫理思考種族主義之問題 |
![]() |
![]() |
![]() |
Written by Publisher |
Monday, 08 July 2019 22:39 |
運用山上寶訓進行倫理思考種族主義之問題推介人:郭鴻標博士 1.引言 種族歧視/種族主義(Racism)是古今中外的問題。翻開報章或互聯網,不難發現此不文明行為在世界各地的校園、工作場地、娛樂場所、交通工具,甚至國際大型體育活動如奧林匹克運動場上或各地頂級足球賽事中依然肆虐,令無數曾被歧視的人心靈及精神上受到莫大困擾和傷害。筆者曾在外國生活十多年,也曾多次被種族主義者羞辱,身受其害,至今仍瀝瀝在目。 有見及此,筆者嘗試在此專文運用耶穌的登山寶訓進行倫理思考這至今仍未能解決之課題。筆者在此論文前半部份以美國黑人與白人的關係為討論重點,並主要以黑人民權領袖馬丁路德.金(Martin Luther King.Jr)的非暴力抗爭(Nonviolence resistance)行動為藍本, 再配以登山寶訓作倫理反思。最後筆者會以兩位現代的倫理神學家,尤達(John Yoder)及司道生(Glen Stassen)對登山寶訓之研究及他們新的發現,去思想種族主義之問題。
2. 種族主義之背景
種族主義大致分為兩種;(1)純粹是公眾或個人之偏見(prejudice)(2)依據虛假的科學迷思。[1]種族偏見是人們對「某種類」之人,預先產生出不理性之感覺或心理反應(個人或集體意識),比如會對他們厭惡、傲慢、仇視或恐懼等。緊隨而後便會做出對被歧視的族群不利的行動,就是種族的「差別待遇」(discrimination)。[2] 而虛假的科學迷思是歧視者主觀地認為按科學得出的「理據」,例如智力,硬將各族裔按著高低來分等級,預先定性為比自己更低,但這偽科學並沒有根據的。歧視者為要令自己本土「種族純淨」,[3]南非的種族隔離政策和納粹德國的反閃族主義便是一例。 2.1社會之情況 於17至19世紀歐洲商人從非洲大陸綁架黑人到北美洲,強迫從事生產棉花、蔗糖和香煙等勞役工作,[4]黑人奴隸買賣之制度便順應而生,後來更因應否擴大畜奴問題而爆發「南北內戰」。經過歷年民權的平等措施和法律加強對黑人之保障,確實已廢止一些不平等之法律差別待遇,並提供較好的教育機會來提升黑人在社會之地位。表面上情況比上一世紀雖有明顯好轉,但實際上現今白人與黑人之間在美國社會之待遇亦存在一定程度的距離。[5]白人仍有不少看不到的特權,例如教育、受聘的機會,故今天仍隱藏白人「高人一等」的優越感和黑人的自卑感。 根據2008年美國人口普查之資料顯示,社會學家察覺到美國種族分類系統正在改變,並形成了三個階層;最上層仍是白人,中層為「名譽上的白人」(Honorary Whites),包括淺膚色拉美裔,亞裔、印第安人等。而最底層的是黑人、深膚色拉美裔、東南亞裔和菲律賓裔人等,[6]可惜一般白人並不知道,或不願聽到及正視此事實,他們只採逃避之態度去應付種族議題。[7] 2.2 教會的情況 在美國南北內戰其間,美南浸信會是支持奴隸制,更以聖經支持其論點。於30至40年代期間,因已實施「種族隔離」政策(Racial Segregation),黑人難以踏入白人教會,除非該地段是黑人專屬社區。[8]時至今日美國部份南部城鎮仍有一些白人教會清楚表明並不歡迎黑人來參與聚會,這些教會竟認為基督的大使命並不適用在黑人身上,[9]黑人教會和白人教會仍「楚河漢界」,即使同是福音派及神學立場相近。一些白人基督徒不願承認種族上存在的系統性不正義,因他們對耶穌之教導和生平的真正意義,有重大的誤解。美國基督的教會本應要展現「多國藉、多種族、多文化」的特質,[10]但總括來說,教會對種族問題並不敏感。
3. 抗爭行動中的倫理
美國雖然以基督教立國,自稱是「民主」國家,但種族主義長久存在令到黑人遭受不公義和不公平的待遇。至50至60年代,逼使一位浸信會的黑人牧師,馬丁路德.金(Martin Luther King.Jr)站出來為自己民族作公民抗命。他根據基督教信仰和聖經教導,並以非暴力抗爭(Nonviolence resistance)之方式來為黑人和其他有色人種爭取社會平權。 3.1登山寶訓與非暴力抗爭之對照 馬丁路德.金在其著作中進一步解釋非暴力抗爭的「哲學」,並綜合出非暴力抗爭六大特點;(1)不是退縮,是確實扺抗的方式 (2)目的不是要羞辱反對者(3)是與邪惡的勢力爭戰,而不是與個人(4)需要受苦的 (5)愛是最中心及(6)神在正義的一方。[11]筆者認為馬丁路德.金之舉動背後正正反映出耶穌登山寶訓內之教晦。 在登山寶訓中亦有非暴力的教導(太五21-26、38-42),當一些事情發生令人忿怒,關係受到影響,那人便須主動採取行動和對方修好,不在對方身體上攻擊對方。但在情感及思想方面,卻是主動,並使對方知道自己是錯的。例如五章41節羅馬士兵有權強迫殖民地的人民代他們背行李走一里路,主動復和之舉動不僅僅完成那要求的一里路,而是主動去多走另一里路,使到羅馬人感到驚訝。[12]同樣馬丁路德.金發起「抵制蒙哥馬利巴士」(Montgomery Bus Boycott)事件,起因是一名黑人婦女乘搭公車途中拒絕讓坐給一名白人男乘客而被拘捕。除此之外,他發起其他不合作運動之目的為要喚起對方的羞恥感和悔悟,圖令這些非暴力的抗爭運動可與反對者修復和協調關係。[13] 馬丁路德.金後來也道出心底話:「我們的目標不應是打敗或羞辱白人,而是要賺取他們的友誼和了解...」[14]這與登山寶訓內「愛仇敵」之教導同出一轍,愛敵人即不作報復,而主動向對方表達憐憫、祝福,善待和為他們禱告。耶穌訓示門徒時明確指出:「...要愛你們的仇敵,為那逼迫你們的禱告」(太五章44)。 3.1.1邪惡的系統及社會結構 馬丁路德.金在抵制巴士公司的行動時解釋,目的不是要巴士公司蒙受生意損失,而是要讓白人群體知道,他們是要拒絕與那「邪惡的制度」(Evil System)合作,[15]因當時社會仍實施種族的隔離政策,是不公義的。除種族主義問題,馬丁路德.金亦重視社會上被剝削的貧窮人(包括白人和黑人),[16]因他們活在不公義之社會裹。在寶訓中所描述作為世上的光(五14-16),信徒也要對社區有需要的人施以援手和申張正義,將登山寶訓的教導實行出來(七24-27),為上帝作見證。但馬丁路德.金重申他要針對的並不是「人」,而是對抗社會上不公義的「結構」(structure)。[17]羅秉祥便指出罪往往會寄居在社會之結構中,[18]例如通過的律法或政策只會對社會一少撮人有利,因而加據了貧富懸殊,反令到整個社會有損。 雖然如此,但卻仍需要愛這些不義制度的執行者。筆者認為這與耶穌所遣責當時羅馬政權是不正義相類似,但另一方面耶穌的踐行仍會去治好羅馬百夫長的僕人(太八5-13)、醫治好來捉拿自己的大祭司僕人的耳朵(路二十二51)。因為神仍會憐憫、施恩他們,正如耶穌所說;「...衪叫日頭照好人,也照歹人,降雨給義人,也給不義的人」(太五45)。而最令人鼓舞的是,愛仇敵者,亦有份於神憐憫人的恩典中。[19] 3.2登山寶訓之重要(馬太福音五至七章) 《登山寶訓》屬耶穌初出來傳道時之倫理教訓,以「八福」(Beatitude)為序幕,主要對象為追隨主的門徒、稱呼上帝為“父親”(Father) 的人,在太五1-16的經文甚為明顯,[20]當中充滿豐富的神學思想。曾思瀚形容登山寶訓是馬太福音中最難明白之部份,他認為耶穌所教導的倫理例證,不是死板的律法規條之服從,[21]而是具體日常生活的例子。於初期教會它更是讓人學做一個基督徒的指南,[22]宗教改革重要推動者馬丁路德亦有同感,稱這寶訓是單單講述基督徒在個人上怎樣活在神的面前。[23] 3.3非暴力抗爭 馬丁路德.金發起非暴力抗爭的公民抗命行動,以抗衡那對有色人種之不公平和不公義法例,喚起了美國社會對種族歧視之重視。當中《登山寶訓》之教導深深影響著馬丁路德.金的抗爭行動,在過程中更令自己及黑人同胞深深體驗所堅持之信念和信仰。正如尼布爾所說,在實行非暴力抗爭,宗教思想所發揮的助力必定比其他政治議題都大。[24] 除《登山寶訓》外,馬丁路德.金還揉合了「印度之父」甘地(Mahatma Gandhi)那套「非暴力抗爭」之哲學來處理正面對的壓迫,這兩種觀念成了他實踐公民抗命的指南。馬丁路德.金解釋:「耶穌基督給了目標和激勵,而甘地則提供了方法...」[25]因甘地於20年代初以非暴力抗爭之方式,成功將印度從英國的統治釋放出來。因此馬丁路德.金亦深信非暴力抗爭這基督教倫理觀能改革當時美國的社會制度。 「抵制蒙哥馬利巴士」事件是馬丁路德.金首次將社會問題與神學結合一起的行動,[26]歷時381天。馬丁路德.金發起第一次之非暴力抗爭,令平權運動掀起序幕。最後終透過聯邦地方法院成功迫使蒙哥馬利市所有巴士公司撤銷種族隔離之政策。得到此成功經驗後,自此馬丁路德.金更堅信非暴力的力量,令他繼續運用在整個抗爭的生涯裹。他在多個場合均不斷強調,暴力是解決不到任何社會問題,只會制造更多及更複雜的問題。[27] 3.4困難和挑戰 在抗爭的過程中當然並不會一帆風順。過了一段時間運動並沒有帶來太大果效,一些北部城市的黑人甚至對非暴力抗爭之取態已感到厭倦。[28]此外新一代的黑人對非暴力抗爭的行動甚至不予支持,他們質疑暴力抗爭的成效,特別以白人為主導的政府機關仍以水炮、警犬、毆打等暴力行動對待和平參與示威活動的黑人。[29]這張力在1968年馬丁路德.金遇剌身亡後更為明顯。 3.5夢想的堅持 馬丁路德.金也有一個「蒙愛的群體」(Beloved Community)的夢想,就是白人與黑人,甚至世上所有種族能彼此相愛,如同耶穌愛被造的每一個人。[30]無怪乎斯托得也認為按著聖經啟示而來的正確神學,才能令人類脫離種族的偏見和驕傲。[31]馬丁路德.金亦觀察到非暴力觀念亦有效地可套用在國際關係(international relations)上,他不單在對抗種族主義中肯定地表明站在非暴力理念上,亦持同樣立場堅決反對國家參與越戰,以擁抱現實的和平主義(Realistic Pacifism)。[32] 馬丁路德.金的一生確能貫徹始終將登山寶訓之挑戰實踐出來,將聖經中所強調的愛、公義及平等用在社會和政治上,不懼監禁、逼迫,甚至為此被反對者刺殺而失掉生命,太五11-12正是神所給他的應許。
4.近代對登山寶訓之倫理思考
4.1尤達的看法 近代和平主義神學家尤達(John Yoder)對登山寶訓中的非暴力倫理有獨特見解。首先他強調被主轉化了生命的門徒必須像效法主一樣(resemble God)(太五44),無條件以愛相待政治、國家和國際的敵人,也不歧視他們。[33] 另尤達亦表示太五39經文中的「不要扺抗(resist)惡人」(思高譯本),正是「不扺抗」(nonresistance)在聖經的出處。尤達認為這「不扺抗」是比「非暴力」(nonviolence)更為精確和貼切,帶出了人「作善的回應、放棄以惡報惡之權利」。[34]這令筆者想像到,就像一位士兵向敵方主動棄械,並微笑從容對著對方的圖畫,締做和平局面。如不是立志跟隨耶穌,有衪在生命中,相信難以有這份勇氣和胸襟去實踐。此外耶穌的受苦與復活勝過了邪惡的權勢,並向人證明了衪十架的大愛,對尤達來說,這能令到跟隨耶穌的門徒不採取報復,以致主能成為眾人的榜樣。 4.2.應用 關於尤達的看法,筆者認為可嘗試套用在今天的香港社會。近年香港人會標籤大陸遊客為「蝗蟲」、諷刺新移民為「新香港人」,會鄙視及放大他們的不文明行徑和不道德的做法(例如騙取房屋福利)。本地人認為新移民僭奪社會資源,「自由行」打擾了市民日常生活(交通阻塞、阻街)。「中港矛盾」是複習的課題,雙方都有不對之處,國內人的一些行為筆者也會側目,但如以主的真門徒身份去應用登山寶訓,是應要主動去愛及關懷這些未得之民的靈魂。他們也是神所愛、神所創造,有著神的樣式新移民也能在香港有平等生活之權利,國內旅客亦可到訪香港。 當然政府在這些問題上是責無旁貸,讓新移民在就業、教育支援等應積極提供配套援助,使他們更容易適應香港的生活,能盡快融入社會。另香港教會亦要教導信徒不應歧視國內同胞,嚴格來說,香港本地人也是排拒新移民在「群體之外」,這也是不公義之舉。雖然新移民當中有害群之馬,但同樣亦不排除當中也有貧窮的人需要關注。香港教會也應多參與服侍新移民的事工,例如舉辦婦女興趣班和學童功課輔導班,透過這些事工主動接觸和關愛他們,在社會上作見證。因為耶穌在太五14-16清楚的提醒; 「你們是世上的光,城造在山上,是不能隱藏的。人點燈,不放在斗底下,是放在燈臺上,就照亮一家的人。你們的光也當這樣照在人前,叫他們看見你們的好行為,便將榮耀歸給你們在天上的父。」 同時教會亦須教導會友要一視同仁,不要盲目地標籤來自國內的人,增加彼此溝通,效法耶穌,使香港社會風氣變得不一樣。 4.3登山寶訓新的洞見 另外,筆者認為神學家司道生(Glen Stassen)那轉化生命的倫理,[35]亦是適合透過登山寶訓去思考種族主義的課題。從古到今很多倫理學家認為登山寶訓是難以實踐的命令,只是理想主義,但司道生卻不認同,他形容登山寶訓就是「耶穌的好消息(福音),讓人脫離邪惡之方法,並根據神的拯救與恩典 (the way of deliverance based on grace)。」[36]司道生強調基督教倫理能夠轉化和塑造踐行者,以及別人的生命,[37]故並不是純粹理想原則的實踐或應用,令耶穌寶貴的教導淪為律法主義。 司道生在其研究中發現到,過往登山寶訓核心部份之經文(太五21-七12)於詮釋上有誤及被扭曲意思,是偏向了傳統理想主義之方向。[38]筆者在此列舉司道生一些在登山寶訓中較重要的分析,以帶出當中教訓不是「不可能的任務」,而是在重建關係上、平息衝突上,對生命是最為切實、重要的; 司道生道出五22在原文中耶穌不是用命令式語氣要人對付怒氣,也不是命令人不可生氣,因這根本是沒有可能做到的。而接著的兩節經文(23及24節)是一個轉化能力的主動行動(transforming initiative),在關係中上是由發怒到調解之轉化,原文中配以5個命令式動詞去締做和好。[39]這就說明耶穌是直接命令屬衪的人,當關係上出現不和時,是要先主動去與對方和解。因此衝突和解(Conflict resolution)是切實可行的踐行,這亦能成功用在國家與國家之間的國際關係上。 在五38-43之部份,39節司道生認為不應譯做「不要抵抗惡人」,在原文應譯為「不按報復念頭或邪惡手段而作報復」,這翻譯也得到一些新約聖經學者的肯定,甚至也和羅馬書十二17-21吻合。雖然不容易去服從,但司道生仍勉勵信徒要創造轉化能力的主動行動;[40]這就是非暴力的對質(nonviolent confrontation)。總括而言,登山寶訓內的所有指令是轉化能力的主動行動,幫助信徒從惡性循環(vicious cycles)中解救。
5.結語
直至二十一世紀的今天,種族歧視依然存在。這問題不只發生在某一地區,而是整個國際社會皆要面對的事情。在本地,香港人歧視內地人的情況亦持續多時。《登山寶訓》之教訓建基於主耶穌命令的教導,但卻不是彊化的律法規條。馬丁路德.金雖然在爭取平權的社運過程中犧牲了性命,但他卻成功以登山寶訓和聖經教導,並應用到平權抗爭之活動,對美國社會帶來了重大影響。 而近代倫理神學家尤達及司道生對登山寶訓皆有新的洞見;尤達強調「不扺抗」是比「非暴力」更為精確和貼切,帶出了人作善的回應、放棄以惡報惡之權利。另司道生則認為基督教倫理是能夠轉化和塑造踐行者,以及人的生命,故登山寶訓不只是理想原則的實踐或應用。因此若每位跟隨主的信徒若能將盡力登山寶訓之教訓踐行出來,世界必定會有改變,相信種族主義及一切歧視也會消除。
English Bibliography: Broughton, Geoff. «Interpretative strategies for Jesus’ ’Sermon on the Mount ’». St Mark’s Review 227 (feb 2014): 21-30. Davies, W.D., and Dale C Allison. Critical and Exegetical commentary on the gospel according to Saint Matthew. Edinburgh: T. & T. Clark, 1997. Hauerwas, Stanley. War and the American Difference. Michigan: Baker Academic Books, 2011. King.Jr., Martin Luther, i James M. ed.Washington. Nonviolence and Racial Justice,in The Essential Writings and Speeches of Martin Luther King,Jr. New York: HarperOne. ———. Our God is marching on ! The Essential Writings and Speeches of Martin Luther King,Jr. New York: HarperOne, 1986. ———. Testment of Hope:The Essential Writings and Speeches of Martin Luther King Jr. San Francisco: HarperSanFrancisco, 1986. King.Jr., Martin Luther. Stride toward Freedom:The Montgomery Story. San Francisco: HarperSanFrancisco, 1958. ———. The Trumpet of Conscience. Boston: Beacon Press, 2010. Michaels J, Ramsey. «The Sermon on the Mount: Utopia or Program for Action?» Perspectives in Religious Studies 14, no. no 2 Sum (1987): 176-178. Pelikan, Jaroslav, ed. The Sermon on the Mount and the Magnificant,Luther’s Work 21. Saint Louis: Concordia Publishing House, 1956. Pinn, Anne H., and Anthony B Pinn. Fortness Introduction to Black Church History. Minneapolis: Fortress Press, 2002. Sojourners. American’s Original Sin: A Study Guide on White Racism. Washington,DC: Sojourners, 1995. Stassen, Glen H. «Grace as Participation in the Inbraking of the Kingdom:Mountain of Grace Back Home». Mennonite Quartely Review 74, no. 4 (2000): 541. Stassen, Glen H., and David P Gushee. Kingdom Ethics: Following Jesus in Contemporary Context. Downers Grove: InterVarsity Press, 2003. Stassen, Glen H. «The sermon on the Mount as realistic disclosure of solid ground». Studies in Christian Ethics, no. 22.1 (2009): 57-75. Yancey, George A. One Body ,One Spirit. Illinois: InterVarsity Press, 2003. Yoder, John Howard. The Original Revolution: Essays on Christian Pacifism. Pennsylvania: Herald Press, Scottdale, 2003. ———. The Politics ofJesus: Vicit Agnus Noster. Eerdmans: Grand Rapids, 1994. 中文書目: 凱薩琳等著。趙倩譯。《進擊的社會學家》。新北:群學,2014。 區可苬。〈美國的種族問題〉。《時代論壇》第1426期冊(2014年12月28日),頁14。 尼布爾著,關勝渝、徐文博譯。《基督教倫理學詮釋》。台北:桂冠圖書,1992。 ---。楊繽譯。《道德的人與不道德的社會》。台北:永望文化,1982。 彭順強。《公民抗命三巨人:甘地,馬丁路德.金,曼德拉》。香港:亮光文化,2014。 斯托得著,劉良淑譯。《當代基督教與社會》。台北:校園書房出版社,1994。 曾思瀚著,吳瑩宜譯。《天國就在我們中間:馬太福音登山寶訓解經研究》。香港:基道出版社,2007。 林文恩。〈登山寶訓中耶穌論報復〉。《南京神學誌》第6冊(2002年7月),頁96-99。 羅承祥。《黑白分明 - 基督教倫理縱橫談》。香港: 宣道出版社,1992。 鄧紹光。〈轉化的生命.倫理的實踐-引介司道生的諦造和好倫理〉。《時代論壇》第1118期(2009年1月2日),頁11。 [1] 斯托得著,劉良淑譯:《當代基督教與社會》。(台北:校園書房出版社,1994),頁336。 [2] 凱薩琳等:《進擊的社會學家》(新北:群學,2014),頁192。 [3] 斯托得:《當代基督教與社會》,頁327。 [4] 區可苬:〈美國的種族問題〉,《時代論壇》第1426期 (2014年12月28日),頁14。 [5] Sojourners, American’s Original Sin: A Study Guide on White Racism. (Washington,DC: Sojourners, 1995), 23-24. [6] 凱薩琳等:《進擊的社會學家》,頁197-198。 [7] 凱薩琳等:《進擊的社會學家》,頁203。 [8] George A Yancey, One Body ,One Spirit (Illinois: InterVarsity Press, 2003), 22. [9] Glen H Stassen and David P Gushee, Kingdom Ethics: Following Jesus in Contemporary Context (Downers Grove: InterVarsity Press, 2003), 399. [10] 斯托得:《當代基督教與社會》,頁342。 [11] Martin Luther King.Jr., Stride toward Freedom: The Montgomery Story (San Francisco: HarperSanFrancisco, 1958), 101-107. [12] 林文恩:〈登山寶訓中耶穌論報復〉《南京神學誌》第6冊(2002年7月),頁98。 [13] Stanley Hauerwas, War and the American Difference (Michigan: Baker Academic Books, 2011), 90. [14] Martin Luther King.Jr. i James M. ed.Washington, Our God is marching on ! The Essential Writings and Speeches of Martin Luther King,Jr (New York: HarperOne, 1986), 227. [15] King.Jr., Stride toward Freedom:The Montgomery Story, 39. [16] Hauerwas, War and the American Difference, 91. [17] Martin Luther King.Jr., The Trumpet of Conscience (Boston: Beacon Press, 2010), 61-62. [18] 羅承祥:《黑白分明 - 基督教倫理縱橫談》(香港:宣道出版社, 1992),頁19。 [19] W.D Davies and Dale C Allison, Critical and Exegetical commentary on the gospel according to Saint Matthew (Edinburgh: T. & T. Clark, 1997), 1:544-555. [20] Michaels J, Ramsey,“‘The Sermon on the Mount: Utopia or Program for Action?,”Perspectives in Religious Studies 14, no 2 Sum (1987): 177. [21] 曾思瀚著,吳瑩宜譯:《天國就在我們中間:馬太福音登山寶訓解經研究》(香港:基道出版社,2007),頁202。 [22] Stassen and Gushee, Kingdom Ethics: Following Jesus in Contemporary Context, 132. [23] Jaroslav Pelikan ed, The Sermon on the Mount and the Magnificant,Luther’s Work 21 (Saint Louis: Concordia Publishing House, 1956), 171. [24] 尼布爾著。楊繽譯:《道德的人與不道德的社會》,(台北:永望文化,1982),頁207。 [25] Martin Luther King.Jr. James M. Washington ed., Testament of Hope:The Essential Writings and Speeches of Martin Luther King Jr. (San Francisco: HarperSanFrancisco, 1986), 38. [26] 彭順強:《公民抗命三巨人:甘地,馬丁路德.金,曼德拉》(香港:亮光文化,2014),頁91。 [27] Martin Luther King.Jr. James M.Washington ed, Nonviolence and Racial Justice,in The Essential Writings and Speeches of Martin Luther King,Jr (New York: HarperOne,1986), 8-9. [28] 彭順強:《公民抗命三巨人:甘地,馬丁路德.金,曼德拉》,頁260。 [29] Anne H Pinn and Anthony B Pinn, Fortness Introduction to Black Church History (Minneapolis: Fortress Press, 2002), 133. [30] Stassen and Gushee, Kingdom Ethics: Following Jesus in Contemporary Context, 408. [31] 斯托得:《當代基督教與社會》,頁343。 [32] King.Jr. Washington ed, Testment of Hope:The Essential Writings and Speeches of Martin Luther King Jr., 69. [33] John Howard Yoder, The Politics of Jesus: Vicit Agnus Noster (Eerdmans: Grand Rapids, 1994), 117. [34] John Howard Yoder, The Original Revolution: Essays on Christian Pacifism (Pennsylvania: Herald Press, Scottdale, 2003), 48. [35] Geoff Broughton,“‘Interpretative strategies for Jesus’: ’Sermon on the Mount ’, ”St Mark’s Review 227 (feb 2014): 25. [36] Glen H Stassen,“‘Grace as Participation in the Inbreaking of the Kingdom: Mountain of Grace Back Home,”Mennonite Quarterly Review 74, no. 4 (2000): 541. [37] 鄧紹光:〈轉化的生命.倫理的實踐-引介司道生的諦造和好倫理〉《時代論壇》第1118期(2009年1月2日),頁11。 [38] Glen H Stassen,“‘The sermon on the Mount as realistic disclosure of solid ground”, Studies in Christian Ethics, no. 22.1 (2009): 8. [39] Stassen,“‘The sermon on the Mount as realistic disclosure of solid ground,‘ ”9. [40] Stassen,“‘The sermon on the Mount as realistic disclosure of solid ground,‘”12.
|
Last Updated on Monday, 08 July 2019 23:02 |